“助人亦是助己,我们都在为明天的自己铺路。”在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杨树社区,这句话并非口号,而是“吾老汇”志愿服务队银发志愿者们最朴实的信念。这支由低龄活力老人组成的队伍,正以“党建红”引领“夕阳红”,探索出一条“低龄助高龄、积分促互助”的特色养老新路。在这里,“老有所养”与“老有所为”在邻里守望中完美交融,绘就了一幅“老有颐养”的幸福画卷。
银发先锋织密邻里互助网
“老姐姐,有事随时给我打电话”“刘大爷,您降压药快见底了,明天我就给您捎来。”队员宋瑞平总是步履匆匆,看望独居高龄老人、陪他们话家常、解决生活难题是她的日常。在杨树社区,像宋瑞平这样的热心老同志不在少数。
面对社区近6000居民中15.8%是60岁以上老人的现状,如何有效养老?社区负责人贡振鹏道出关键:“我们调研发现,不少刚退休的老同志身体硬朗,渴望参与社区服务、实现自我价值。而且,他们与高龄老人沟通起来更有共鸣。”于是,社区以“党建引领、以老助老、共建共治”的理念为纽带,深化“党建+互助”模式,倾力打造“红杨互助”品牌。核心力量便是由68名相对年轻、充满活力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老军人、老教师组成的“吾老汇”志愿服务平台。
结合实际情况,杨树社区划分为4个银龄互助网络,由老党员、楼栋长担任“银龄网格长”,联动在职党员、社工、志愿者形成“1+N”服务团队,逐步构建起“红色网格+银龄先锋”服务体系,实现服务精准触达:“助餐送餐岗”的志愿者风雨无阻;“生活帮扶岗”、“健康义诊岗”、“文教服务岗”的老党员们凭借丰富阅历和威望,在“红墙互助角”、“忆苦思甜义诊角”、“红墙下的宣讲”等活动中,成功解决生活类问题47件,发现高龄老人健康慢性病15人次,组建开展老年文艺活动3场;“文教服务岗”则组织起书法、智能手机学习等“老有所乐”课堂。
“时间银行”储蓄爱心享未来
如何让这份互助热情持续高涨?杨树社区的答案是:创新机制,让爱心循环起来。
社区创新推出“时间银行+积分兑换”激励制度,配套表彰典型、交流分享等举措,“物质奖励+精神激励”双规并行,构建了可持续的志愿者激励机制。同时,积极链接辖区企业资源,以志愿服务积分换取物质奖励和服务,诸多切实有效的公益“反哺”活动,让“银龄互助”志愿服务更有温度,让爱心得以“双向循环”。
“退休在家总觉空落落的,现在好了,服务他人还能‘存时间’,将来自己也能享受服务,真是一举两得!”志愿者宋瑞平笑着展示她的“互助存折”。在这里,每服务1小时积10分,累积的分数可以在“时间银行”里兑换生活用品、家政服务或健康体检等。目前,已有68名低龄老人参与“时间银行”,累计存入服务时间2560小时,真正形成了“低龄存时间,高龄享服务”“助人即助己”的爱心循环链。
“‘银龄互助’不仅解决了高龄老人的实际困难,让他们老有所助,也让低龄活力老人继续发光发热,找到了人生新价值。”贡振鹏介绍。社区还定期评选“银龄之星”、“互助模范家庭”,通过“红墙故事会”、“社区春晚”广泛宣传,不断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
精准服务托起幸福生活
清晨七点半,家住市委小区的张淑娟阿姨准时走进社区食堂,享用热气腾腾的早餐。“天天来也吃不腻,花样翻新着呢!”张阿姨的笑容里尽是满足。这个由社区整合资源打造的惠民餐厅,不仅是老人们的“暖胃之所”,更是托起幸福晚年生活的“民生支点”。
在杨树社区,守护老人健康有“老地方”更有“老熟人”。 每月第一周和第三周的周六清晨,社区里那棵枝繁叶茂的苦楝树下就热闹起来。这里是忆“苦”思甜义诊角,退休的医护志愿者张彦军会准时“出摊”,为街坊邻居们量血压、测血糖,筛查慢性病,用大白话科普老年急、慢性病的预防和自查知识。这棵苦楝树可不一般,它自带“驱虫”本领,种子和树干的汁液常被提取用作杀虫剂,默默守护着周围的绿荫。 张医生的义诊角就像这棵树,深深扎根在社区里,用贴心的服务为老年居民驱散健康的“小烦恼”,守护着一方健康的“净土”。对于腿脚不便的高龄老人,每月的第二周和第四周的周六,这支忆“苦”思甜义诊组就会带上设备,风雨无阻地送医上门。 依托这些扎实的服务,社区已为923位老人建立了全覆盖的“健康档案”,还特别安排了社区卫生站的医生与失能老人“1+1结对医养”,把关怀送到家。
此外,“银龄互助”的服务细致入微,覆盖生活方方面面:每周3次的“助老送餐”累计服务已达1.2万人次;“银龄代办队”代购药品、代办政务,解决高龄老人的跑腿难题;每月2场“银龄故事会”,成为老人们分享人生、交流情感的温馨港湾;每季度联合街道和爱心企业为80岁以上老人举办集体“银龄生日会”;记录23位高龄老人人生故事的“红杨记忆”回忆录项目,则让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传承。
“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始终是我们的重点。”贡振鹏说道,依托“红杨互助”志愿服务品牌,社区精心打造了红墙互助角、忆“苦”思甜义诊角、微剧场三个特色微阵地。 其中,红墙互助角是社区服务的“贴心驿站”:线下在服务中心设窗口,线上搭起“互助桥”——老人们有啥需求,打个电话、发条微信就能“下单”;志愿者们凭特长、看时间在线“接单”,精准匹配服务,效率高、反响好。互助角里还备着不少“邻里宝贝”:缝纫机、磨剪子磨刀器、电钻、电动螺丝刀……这些便民工具也为居民们解决了不少居家小麻烦。每月一次,这里更是“老帮老”志愿服务的集结地,银发志愿者们齐聚一堂,把互助的暖意传递得更远。
杨树社区的“银龄互助”实践,成功搭建了一个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温馨家园,蹚出了一条以老助老、和谐共融的养老新路。随着“银龄互助”的不断壮大和完善,这支日益壮大的“银龄”队伍日渐成为社区志愿服务队伍的中坚力量。他们用行动书写着新时代“老有所为”的动人篇章,让“养老”在温暖的邻里“邂逅”中,变成了一场幸福的携手同行。
(供稿人:啜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