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争有我——365百姓故事汇】
在秦皇岛市海港区教师发展中心附属实验学校的教室里,唱晓旭正握着毛笔在宣纸上写“家”字。她边写边给屏幕那头的新疆博湖县孩子们讲:“甲骨文的‘家’就像房子里养着猪,咱们老祖宗觉得有房有畜就是家。”孩子们眼睛瞪得圆圆的,跟着笔尖从甲骨文“画”到楷书,仿佛摸到了汉字的温度。
这堂远程课,只是唱晓旭34年教学生涯里无数次送教的一个片段。这位点亮孩子们心中文化灯火的语文教师,把教育帮扶工作从秦皇岛的乡村学校延伸到了千里之外的新疆。
博湖县中学的阿依达娜盯着屏幕上“赢”和“羸”的动画演变,在笔记本上写道:“原来汉字里藏着咱们中国人的生态智慧!”是唱晓旭团队设计的“溯本求源学汉字”课程——通过字源动画,让边疆孩子发现“鹿”字像奔跑的动物,“休”字是人在树下歇脚,汉字一下子变得好玩起来。
在秦皇岛本地,唱晓旭的脚步更密,特别是2018年以来,她每年都带着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走进山区的学校送教。在驻操营小学,她教一年级孩子用“天地人”的象形字画画,讲盘古开天的故事;在杜庄小学,她蹲在操场教孩子们用树枝画甲骨文“山”,讲愚公怎么搬走太行山。当有个孩子举着“山”字喊:“老师,我想给大山写首诗!”她知道,文化的种子已经在土里冒了芽。
“唱老师,我现在上课会不自觉地想,这个字背后有啥故事。”北环路小学的李老师攥着唱晓旭的手,眼眶泛红。2024年秋天,唱晓旭团队在北环路小学驻点帮扶,带着老师逐字抠教材、设计“秦皇岛历史字源”主题课。今年春天,李老师的《我是家乡讲解员》课上,孩子们用“碣石”“昌黎”的字源知识讲燕赵文化,听课老师直拍大腿:“这课讲活了!”
唱晓旭的足迹踏遍了秦皇岛30多所学校,送教上百次,做了200多节公益微课。她说:“每个汉字都是一盏灯,我就想当那个提灯的人,让光穿过山海,照到更多孩子心里。”
唱晓旭到海港区北环路小学给孩子们上课。通讯员 廉芳 摄
唱晓旭的坚守与创新获得了广泛认可。她先后荣获省级教学新秀,秦皇岛市、海港区名师等荣誉称号,常年担任市、区两级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她还是统编版教材培训专家、秦皇岛市骨干教师、海港区语文学科带头人。这些头衔背后,是她将专业研究转化为教学实践的执着——从汉字文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到乡村教育帮扶模式的探索,再到跨地域教学资源的研发,每一项荣誉都是对她“让汉字之光照亮教育扶贫路”这一教育理念的最佳佐证。
来源:秦皇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