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市迎宾北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掌声不断,以“社区里的京东大鼓情缘”为主题的“强国复兴有我 三河故事汇”群众宣讲活动在此举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东大鼓传承人、廊坊市文明市民、迎宾北路街道社区工作者周瑞宇用质朴的语言和鲜活的故事,为社区的通讯员们呈现了一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区工作交融的精彩宣讲。
从街头巷尾到社区舞台:非遗传承的“活态”实践
“京东大鼓的鸳鸯板一响,潮白河畔的乡愁就回来了。”作为京东大鼓的年轻传承人,周瑞宇以自身经历为线索,讲述了十年间从“文化记录者”到“社区传播者”的蜕变。2015年起,他骑着自行车走遍燕郊大街小巷,用手机记录下300余段民俗故事,制作成短视频在自媒体平台传播,累计播放量超百万次。这些扎根社区的素材,成为了他创办《燕郊传奇》栏目的核心内容。
师徒情深与社区共振:非遗传承的“双向奔赴”
回忆起与恩师崔继昌的十年师徒情,周瑞宇数度哽咽。2013年还是大三学生的他,凭借一段自学京东大鼓叩开了艺术殿堂的大门。“崔老师没收过我一分钱学费,每次演出都亲自为我准备行头。”这份无私的传承精神,在周瑞宇拜入崔继昌门下成为第35位弟子后得到延续。如今,他不仅将这份温暖传递给社区居民,更创新出“文化反哺”的新模式——通过短视频传承非遗故事。
创新治理模式:让非遗成为社区“黏合剂”
宣讲现场最动人的画面,当属74岁常大爷的舞台重现。这位与周瑞宇相差40岁的“鼓友”,三年前在小区门口即兴演唱时被周瑞宇发现,“当时常老哥敲着鸳鸯板唱《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那眼神和动作,瞬间把我拉回童年听书的场景。”如今,这对忘年交不仅以“兄弟”相称,更在京东大鼓的悠悠韵律中,奏响了一曲跨越岁月的和谐乐章。
新时代新传承:让非遗扎根生活土壤
活动尾声,周瑞宇自弹自唱一段京东大鼓《盛夏防溺保平安》,用最朴实的言语向大家传递了夏季防溺水的知识。一曲终了,余韵悠长。周瑞宇的即兴创作不仅为这场宣讲画上了生动的句点,更让非遗传承的种子在笑声与掌声中悄然播撒。当传统曲艺化作社区安全的“守护者”、邻里温情的“传声筒”,京东大鼓便不再是书卷中的古老符号,而是随着潮白河的波涛奔涌向前的时代活水。这或许正是文化传承最动人的答案——以创新守护根脉,用热爱照亮未来,让每一声鼓点都敲在群众心坎上,让每一段唱词都映照新时代的光芒。
(通讯员 李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