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清晨,一场大雨过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的玻璃窗被洗得透亮。刘先生安静地躺在床上接受采集,身旁六岁的女儿用稚嫩的小手轻轻抚摸着爸爸的手臂,仿佛在无声询问这趟“旅行”里藏着的特殊意义——这是父亲带她开启的旅程,目的地并非游乐场,而是一处托举他人生命的地方。
今年2月,一通来自红十字会的电话打破了刘先生忙碌的工地日常,告知他与一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电话那端话音未落,刘先生心头便是一震:“救人,我一心就想着救人呢!”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激动。这并非他第一次听见召唤的回响。去年一次初配成功的消息曾点燃希望,却又悄然沉寂,留下的只有挥之不去的失落与遗憾。因此当机会再次降临,他几乎在瞬间应允了这趟生命的邀约。
然而,面对家中亲人,他选择了一个温暖的“谎言”——“我带闺女出去旅游几天。”他不愿家人为这趟特殊行程悬心。7月10日,这位邢台威县的建筑工人,牵着女儿的小手,踏上了前往石家庄的路途。
抵达后,动员剂的注射如期而至。药物作用下,腰部的酸胀与疼痛不时袭来。他默默忍受,连一片缓解疼痛的药片都未曾服用,生怕任何一丝扰动都会影响那袋“生命种子”的纯粹与效力。采集室内,当粗长的针头最终刺入他臂弯的血管时,他反而长舒了一口气——所有为抵达这一刻的忍耐与坚持,终于尘埃落定。
这趟“旅程”的顺利进行,少不了刘先生背后默默的努力和坚持。原来体检中某项指标曾亮起警示,这是因为他日常工作中难以避免的烟酒应酬。为了清除这通往救人路上的最后障碍,他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意志:彻底绝缘喝酒,饮食回归清淡质朴,工作之余更添上挥汗如雨的运动。当他最终拿到那张合格的复检报告时,那颗悬着的沉甸甸的心才算是放下了。
捐献前夜,当工作人员轻声告知那位远方亟待救援的患者,只是一个两岁多的稚嫩孩童时,刘先生这位32岁的父亲霎时怔住了。他目光里交织着难以言喻的痛惜与温柔,声音低沉下来:“我也是当爹的人,能懂那孩子爹妈的心,懂他们有多不容易。”这份感同身受的父爱,将他此行中所有细微的紧张与身体的不适都抛诸脑后,只剩下一种更为坚定、不容置疑的救人之心。
采集时,女儿乖巧地依偎在刘先生床旁,小手不时轻轻抚过他的手臂,用无声的依赖驱散着刘先生对针头的恐惧。他臂弯延伸出的透明导管里,温热的血液静静流淌,经过仪器的分离,带着生命力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一点一滴汇聚到采集袋中——那袋微微晃动的殷红,正是一个陌生幼童重新拥抱朝阳的全部希望。
当采集结束,那袋珍贵的“生命种子”被工作人员仔细放入专用运输箱,即将飞驰向小患者所在的城市。刘先生轻轻搂过依偎在身边的女儿,父女俩的目光一同追随着那只箱子。那一刻,采集室窗外明亮的光线涌入,温柔覆盖着父亲沉静的面庞与女儿懵懂却认真的眼神。刘先生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第20566例、河北省第864例、邢台市第5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七年前他初次挽起衣袖献出热血,五年前郑重留下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朴素的初心从未动摇:“加入就是想着能成功嘞。”从最初误以为需要抽取骨髓时的些许忐忑,到如今了解外周血采集技术后的坦然,刘先生信念如铁:“无论怎样采集,只要能救人,我都愿意。”
返程路上,窗外风景流动如画。女儿在座位上沉沉睡去,小脸恬静。刘先生凝望着她,内心却比来时更加笃定丰盈。这趟特殊的旅程,以“旅游”之名开始,最终却丈量了生命最厚重的价值,他用粗糙的手掌为陌生的幼小生命托起了晨曦,延续了生命的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