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来自邯郸魏县的李先生,在石家庄平安医院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为远方一位素不相识的患者送去了生命的希望。至此,李先生成为中华骨髓库第20589例、河北省第865例、邯郸市第21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对他而言,这不仅是一串数字,更是作为医务工作者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誓言的另一种方式。
李先生是魏县中医医院药剂科的一名医务工作者,平日里,多与中药药剂打交道。2023年8月,在单位组织的中华骨髓库留样活动中,他第一时间卷起衣袖:“作为医务工作者,更懂患者的煎熬,能有机会为他们做点什么,我义不容辞。”这份毫不犹豫的承诺,让他成为百万志愿者中的一员。
此后的两年里,面对红十字会定期的意愿确认电话,李先生始终坚定如初。这个总在中药柜前忙碌的身影,内心藏着朴素的矛盾:既盼着配型成功的电话响起,因为那意味着有人正等着他的帮助;又暗自祈祷永远不要接到这个电话,“说明天下无病,多好。”
直到今年6月,来自红十字会的电话再次响起,电话那头通知他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真的配型成功啦!我同意捐献!”没有丝毫犹豫,李先生当即给出了肯定的答复。那一刻,他的心情紧张而又激动,激动的是,万分之一甚至几十万分之一的概率,就这样落在了自己身上;紧张的是,他心中还有诸多未知。
为了消除内心的疑虑,李先生积极咨询红十字工作人员和有过捐献经历的志愿者。当他了解到通过采集外周血即可捐献时,心中的石头落了地。他第一时间将这个决定告诉了同为医务工作者的妻子,妻子温柔而坚定地说:“去吧,这是好事。”在医院工作多年,他们见过太多患者的挣扎与期盼,更明白这份“生命礼物”的重量。
配型成功只是开始。在高分辨检测通过后,李先生的体检报告却显示血压略高于标准值。“绝不能因为这点问题耽误捐献。”他立刻到医院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调整作息,确保血压稳稳降到正常范围。7月10日入院准备时,一场突如其来的轻微感冒又让他揪紧了心。“我每天多喝水,按时测体温,就怕身体出状况影响捐献。”连续5天注射动员剂期间,他常在病区看到戴着口罩、瘦弱苍白的血液病患儿,孩子们渴望的眼神,更加坚定了他捐献的决心。“这一步,我走对了。”李先生在心中默默对自己说。
捐献当天,李先生六点多便早早来到采集室,做捐献前的最后准备。看着鲜红的血液顺着手臂导管,缓缓流入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出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李先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不能像临床医生一样治病救人,但能通过另一种方式给别人带去希望,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李先生感慨地说道。
采集完成后,李先生的“生命种子”被小心翼翼地封装好,即刻送往患者所在医院。一同送去的,还有他亲手书写的祝福卡:“希望你早日康复,用欢笑迎接新生。”简单的话语,却饱含着无尽的关怀与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