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保定市涞源县黄土岭村
背景:黄土岭战斗,是1939年11月初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和第120师各一部在涞源县城东南黄土岭地区对日军进行的伏击战。此战八路军共歼灭日本驻蒙军独立混成第2旅团独立步兵第2、第4大队主力9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辎重,予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在这次战斗中,八路军击毙侵华日军中将阿部规秀,这也是中国抗战史上八路军击毙的日军最高级别指挥官。
7月4日,无人机航拍的涞源县黄土岭村。 河北日报记者 史晟全摄
7月3日,太行山深处的保定市涞源县黄土岭村掩映在草木葱茏中。
黄土岭战斗纪念展室的玻璃展柜内,一把锈迹斑斑的军号静静横卧,号管上密布的凹痕无声诉说着80多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我姥爷作为民兵参加了黄土岭战斗。”黄土岭村党支部书记陈成说,当年,他的姥爷赵建起还未满20岁,冒着枪林弹雨,往前线送弹药箱。“姥爷不止一次提起,号声一起,八路军战士就猛打猛冲。哪怕是民兵,劲儿也往上涌,使劲儿往前冲。”
1939年11月4日,为报前一日在雁宿崖战斗中失利之仇,被日军称为“名将之花”的中将阿部规秀带领1500余鬼子扑向晋察冀根据地腹地。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晋察冀军区决定利用有利地形,采取伏击战歼灭敌人。
11月7日,当日军如长蛇般蠕动至黄土岭东面峡谷时,穿透雨雾的冲锋号声撕裂沉寂,埋伏于两侧山崖的八路军战士向敌人发起猛烈进攻。子弹呼啸而过,手榴弹在敌群中炸开,发出耀眼火光,狭窄的峡谷顿时成为日寇的葬身之地。
在战斗最激烈时,八路军指挥员通过望远镜敏锐发现距战场数百米外的一座独立小院内有日军军官频繁进出。炮兵连长杨九秤指挥炮手李二喜瞄准发射,四发迫击炮弹射向小院。不可一世的阿部规秀当场被炸成重伤,随后毙命,这是中国抗战史上八路军击毙的日军最高级别指挥官。
“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朝日新闻》的哀鸣震动日本朝野。雁宿崖、黄土岭两战,八路军共歼敌1500余人,缴获颇丰。
穿过80余载时光,这把当年八路军用过的冲锋号,依然保留着那场胜利之战的深刻印记,也见证着在同侵略者殊死搏斗的血火淬炼中,彰显出的“愿拼热血卫吾华”的伟大精神。
如今,虽然枪炮声已经远去,但那嘹亮的冲锋号声还一直在黄土岭村民心中回响,鼓舞着人们不断奋进、勇敢向前。
“我们也是靠着这股子冲劲,打赢了脱贫攻坚这场硬仗。”陈成回忆,以前村里很穷,没有一条像样的路。黄土岭适合种梨,但过去,收获的梨想卖到山外却困难重重。“村民背上100来斤梨,翻山越岭走3小时才到县城,来回得折腾一整天!”他说。
爬上黄土岭战斗遗址东北侧的山坡,可以看到一大片梯田。“这是黄土岭村近年启动的绿色有机苹果种植项目。”陈成说,现在不一样了,2018年荣乌高速黄土岭段修通后,村里发展起林果产业,村民收入大幅增加。
“现在讲究科学种植,种苹果树也有大学问,门道多着哩!”陈成介绍,村里与河北神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1300亩山地,栽下18000余株苹果树。去年,初挂果的果树产果约3.5吨,今年预计产量将跃升至20吨。
“如今乡村全面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陈成带领村民开辟兴村富民新路径,发展高山种植、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等。“每当遇到难题,我就会想起那把冲锋号,总能从英勇战斗的八路军身上获得勇气。”陈成说。
山下,农家乐炊烟袅袅。柴火灶上铁勺翻飞,山野时蔬香气四溢。“尝尝凉拌木兰芽,老味道呐!”本村服务员的乡音亲切悦耳。
这个农家乐不仅是游客歇脚打尖的“驿站”,更盘活了本村资源。村民不但通过土地流转每年每亩收益2000元,还能就地转化为厨师、配菜员、服务员增加收入。
黄土岭村东的山腰上,雁宿崖黄土岭战役胜利纪念碑巍然矗立。俯瞰山下,荣乌高速上,车辆川流不息。
陈成把目光投向远处,谈起黄土岭村的未来发展:“旅游设施应该再完备一些,游客下了高速,看黄土岭战斗纪念展室,访阿部规秀被击毙的小院,再到果园采摘、农家乐吃饭……”
在这个小山村,一曲激越的乡村振兴乐章正在奏响。(河北日报记者 王思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