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清晨,记者沿着秦皇岛市抚宁区背牛顶景区的石阶拾阶而上。松柏夹道而立,耳边的风声仿佛在诉说往日时光。“您脚下的每一块石头,都可能见证过曾经的烽火岁月。”景区工作人员介绍,1942年,这里是中共冀东东北工作委员会办事机构所在地,曾经发生过许多鲜为人知而又影响深远的故事。
今日的背牛顶景区。 通讯员 白玉宁 摄
1942年初,中共中央提出开辟东北地区、建立根据地的设想,并在延安对选拔干部进行为期4个月的训练。
10月,中共冀东东北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12月底,赵濯华、张化东一行来到抚宁北部山区,成立中共临抚凌青绥联合县工作委员会和办事处,同月,受组织委派,任远(时任冀东军分区政治部联络科科长)化名为“刘杰”,和20多位战友,带着一部电台进驻背牛顶。他们在那里建立了冀东东北情报联络站,代号“燕山部队”。
一切准备妥当后,任远着手挑选适合情报站工作的人员。他以“冀东军区联络部”部长的身份频繁与敌伪政权下的乡长、保长打交道,动员当地民众在山海关等敌占区搜集情报。从1942年底到1943年5月,他成功说服8名伪职人员加入抗日队伍,其中一些人还成为了他的情报“线人”。
刚开始执行任务就遇到了麻烦。敌人盯得很紧,携带电台的连队目标太大,走到哪儿都被追踪。任远决定换个地方藏电台。他跟时任冀东军分区领导曾克林商量后,只带一个警卫班行动。想到最危险的地方反而最安全,他迅速把电台转移到“线人”杨守敬家,只有晚上发报时才拿出来。敌人怎么也想不到,八路军的电台就藏在他们眼皮底下。
从1942年至1945年,冀东区东北工作委员会先后在青龙木头凳附近的喇嘛洞、岭上、俞杖子,以及辽宁建平县等地建立了5个交通站,开辟了“口里”至辽宁建平叶柏寿150多公里长的交通线,秘密向伪满洲国各大城市输送干部百余名,在1945年接收东北各城市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记者手记:
不该被遗忘的无名英雄
站在背牛顶,我被先辈们的智慧与勇气深深震撼。他们开展隐蔽工作,每一步都充满危险,却始终坚定地向着目标前行。那些被派往东北的地下工作者,隐姓埋名,深入敌后,用生命传递情报、发展组织;武工队队员们风餐露宿,在山林间穿梭,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不懈奋斗。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曾经的战火硝烟、曾经的秘密使命不该被遗忘。它提醒我们,今天的和平是无数先辈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传承他们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勇于担当,不畏艰难,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贡献力量,让先辈们的精神永远熠熠生辉。
来源:秦皇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