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白天买不起,而是晚上更有性价比”
夜间超市促销巨划算 掐点捡漏须理性
市民在超市选购折扣商品。本报记者 李博楠 摄
“不是白天买不起,而是晚上更有性价比”,每每夜幕降临,超市却迎来了喧闹时刻。本来是吃完饭散步的时间点,却改为去逛超市采买,成为了不少市民“捡漏”、囤货的“黄金选择”。
熟食区、烘焙区、生鲜柜前,人群摩肩接踵。有人认为,夜间促销期,不必货比三家,也没有砍价拉锯战,只要在正确的时间推上购物车,就可轻松拿捏更经济实惠的购物方式。但也有人认为,所谓的快乐“天堂”,在抢购狂欢背后,冲动消费与浪费成了隐患。
到底是拼手速抢购,还是理性对待别“上头”?记者晚间走访市区多家超市一探究竟。
超市晚间促销 成“购物天堂”
临近晚8点,市民李江红刚到七鲜超市万向城店门口,就看到顾客三三两两,推着购物车走向生鲜区域。“蛋糕面包6折,袋装蔬菜2元,后腿猪肉9.9元……”不少市民看到冰柜和架子上的清仓产品,瞬间点燃内心的热情,凑上前准备抢购。
记者看到,在烘焙区,一个摆满各种吐司、三明治、蛋挞、甜甜圈、红丝绒蛋糕的保鲜冰柜格外显眼,“原价19.9元一袋的碱水吐司,现在只要9.9元。还有这个迪拜巧克力面包26.9元一盒,打完折都不到15元。”两个小姑娘边挑选边商量着要不要全部拿下。
在蔬菜区,计量处旁的绿色筐内堆放着一袋袋蔬菜包,有豌豆、蚕豆、胡萝卜等,每个包装袋都贴有黄色标签,大都是5折出售。往里走是各种面食和熟食区,5~8折不等,一份卤菜打完折只需3元,5个包子只要6元……闲逛期间,记者发现不少身着绿色工作服的工作人员来回穿梭在预制菜区、面点区、熟食区,认真检查每一盒商品的日期和贴打折条形码。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他们每天必做的工作之一,临近保质期的商品,会有不同的折扣,到保质期的就要及时下架,确保食材新鲜。
“下了班一有时间我就来看看,晚间的超市简直不要太诱人!”上班族张子怡笑着说,自从发现超市在8点之后有晚间折扣,她便爱上了这种消费模式,“三明治都是早上现到的货,新鲜有保证,晚上打折时我会带一盒,当第二天的早餐。”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许多超市都在晚间推出特价时段:明珠超市永兴路店将蔬菜、水果等打包,两袋只需付一袋的钱;元辰超市的熟食10元一袋;保龙仓超市的蔬菜则是捆绑特价销售。
夜市促销拼手速 买到就是赚到
“小李,你快看看,这里有打折的三文鱼,你要不要?”7月9日晚上8时许,幼儿园老师任文晓拨通了朋友的视频电话,询问对方是否需要打折的商品。“平时这盒100克的三文鱼要28.8元,今天赶上促销,才14.4元,太合适了!”任文晓说着,便拿了三盒放进购物车。在任文晓看来,晚间促销就像开盲盒,一些“巨划算”的商品“谁手快谁得手”。
“不用去菜市场在各种蔬菜间选择困难,只需要选购几种促销蔬菜,便能满足好几天的需求。再选购两三样打折水果或者主食,未来好几天都不用费尽心思琢磨吃什么,省去很多烦恼,还节约了开支。”家住广阳区文苑小区的刘毅说,晚上没事就爱带着家人去超市闲逛,看到打折商品,只要有需要,就毫不犹豫拿下,“每次进超市之前都像开盲盒,不知道今天会有什么惊喜。”
夜间促销不仅仅是“性价比哲学”,更满足了市民轻松实现轻奢生活的“法宝”,精打细算反而成了生活仪式感。在超市里“薅”完最后一盒寿司后,人们不会觉得是自己“舍不得买贵的”,而是“我太会过了”。
一时抢购“上头” 囤货造成浪费
原本只想买个面包,结果被“买一送一”吸引,抱回两个,回来没吃完就过了保质期,只能扔进垃圾桶;赶上打折活动,狂买炸鸡、猪蹄等十多种熟食,结果当天吃不完,隔夜口感全失,食用还不健康,造成了极大浪费;晚上遛弯走进超市,折扣诱惑力太大,心想“这么便宜,干脆买点”,购买量远超实际需求,又因天气热,很快就变质了。
“没人能空手走出晚上的超市”,相信很多人对以上经历感同身受。临近打烊的超市,几乎人手几种蔬菜、几盒熟食,外加捆绑促销的主食等。人们一边感叹“买不买都行”,一边又觉得“来都来了,不能白来”,便将一些打折食品纷纷拿下。
7月10日晚8点,记者来到明珠超市永兴路店,看到蔬果区和主食区前都围满了顾客。蔬果区的售货员们一边喊着“特价促销,买一捆送一捆”,一边忙着把两捆蔬菜用胶带绑到一起。顾客们则紧盯着售货员捆绑的蔬菜,一旦摆放到货架上,就“先下手为强”。主食区的折扣商品已经打包好摆放在特定区域,顾客有的拎起来反复对比,有的直接下手翻找,这场面仿佛在说:“买一送一,不买就亏了!”
正在逛超市的市民张雪梅告诉记者,超市的“晚间清仓”很容易让人产生“非要买点啥”的心理。比如,她曾想买一盒老婆饼,但在看到旁边的贝果5折销售。经过一番“权衡”,她还是图便宜买了贝果,结果吃了几口就不想再吃了。这让她很懊恼,不仅没得到实惠,还浪费了食物。
市民常先生也有这样的体验,看熟食大有折扣,就多选购六一些放进冰箱。可第二天看到软塌塌的炸鸡、炸鱼,早已没了食欲。“蔬菜、水果也不要过量囤货。买的时候觉得特别合适,到家放进冰箱,可能一周都吃不完,有的干脆被遗忘,放坏了只能扔掉。其实,买得‘上头’又无法及时消化,细算下来并没真正得到多少实惠。”
常先生表示,很多时候就算自己不需要,也会被折扣吸引。到头来只会变成“买得多,吃不完”的尴尬境地,“促销时大抢购,看似捡了大便宜,其实则可能过度消费或造成浪费,毕竟,买东西不只是‘图便宜’,更要看自己是否真的需要。”
温馨小贴士
超市的晚8点,是精打细算者的“宝藏”,却也可能是冲动者的“迷宫”。晚间折扣固然诱人,但保持清醒至关重要。
按需购买:每一次伸手拿取折扣商品前,请先问问自己:这真的是我需要的,还是折扣创造的伪需求?评估实际消耗能力,理性消费,不在于抢到多少便宜,而在于每一分钱都花得明白、用得其所。毕竟,买东西不只是“图便宜”,更要看实际需求。
拒绝囤货:对量大易腐的熟食、生鲜、烘焙品要格外谨慎。冲动购物、盲目“捡漏”,最后可能得不偿失。否则,到头来只会变成“买得多,吃不完”的尴尬境地。
组团拼单:因为是折扣商品,更应该紧盯保质期,像鲜奶、刺身等保质期短的食物,最好能在短时间内吃完。存放一段时间后再食用,不仅影响口感,还可能影响健康。另外,赶上促销,可以和朋友、邻居等组团拼单,分摊大份商品,这样既能得到实惠,也避免浪费。
本报记者 李博楠 曹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