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刘国江作词、刘伟作曲、张志杰编曲,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男高音青年歌唱演员袁冰演唱的《铁血刀锋》歌在沧州大地上唱响。
这首歌曲源于1933年长城抗战唐喜峰口战役中29军的将士们用“破锋八刀”的刀法歼灭日军3000余人的真实史实,当年因此还诞生了著名的《大刀进行曲》。
“破锋八刀”是沧州孟村人马凤图(1888-1973年)和马英图(1898-1956年)二人专门为二十九军创建的,是专门针对日本鬼子擅刺的特点而创编的一套刀法,西北军训练出的大刀队在抗击日寇的战斗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沧州文化工作者们紧紧围绕沧州人、沧州市创作了这首《铁血刀锋》,让震撼的战歌再次响彻沧州大地。
《铁血刀锋》歌词
铁血刀锋
刘国江
(说唱)
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挥使拦腰。
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钧敌难逃。
跨步挑撩似雷奔,连环提柳下斜削。
左右防护凭快取,移步换型突刺刀。
那是1933年,长城抗战亮军刀。
将士们组成大刀队,
突袭日寇刀出鞘。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壮怀激烈冲云霄。
大刀挥舞山河啸,
九一八耻辱洗刷掉,
喜峰口上传捷报。
破锋八刀丧敌胆热
抗日救亡士气高。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是刀光闪耀划破了划破了暗夜,
刻下血肉长城的浮雕,
一声声高歌,把民族精神燃烧。
那是1937年,卢沟桥上事端挑。
四九城里起狼烟,
花香之地豺狼嗥。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将士们吹响冲锋号。
血肉之躯挡铁甲,
大刀怒劈心头恨,
七七事变永记牢。
一寸山河一寸血,
一捧热土一缕魂。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全面抗战掀起新高潮。
是刀光闪耀映红了映红了日头,
刻下勿忘国耻的年轮。
一声声警报,是强我中华号角。
《铁血刀锋》曲谱
《铁血刀锋》创作背景资料西北军大刀队因每人身上背着一把大刀而得名。西北军大刀有其独特之处,在形制上既不同于明清以来刀身修长近似日本造型的双手长刀,也与汉代以来的环首刀以及宋代以来的“手刀”有很大差异。西北军大刀的刀身较宽,刀头前锐后方,近似宋代《武经总要》中的手刀,但刀柄加长,而且似汉环首刀的刀环。所以,西北军大刀是环首刀、手刀、双手长刀等传统刀的综合。在使用时,西北军的大刀是双手握持的,这是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西北军大刀的技术来源,是传统的双手长刀法。所以,刀身重、刀柄长的形制特点本身就是为双手运刀所设计的。其次,在重量上,西北军大刀一般在4斤左右,讲究“快马轻刀”。“明代双手长刀重1475克,腰刀为960克,而解放军骑兵所用马刀重1850克,但骑兵用刀,可以借助马飞驰的冲力攻击敌人,所以马刀偏重并不妨碍其杀伤力。由此可见,西北军4斤重的大刀,是既能保证有效地砍杀敌人、又不至于过分消耗官兵体力的合适重量。”使用这种大刀,需要较好的身体素质。事实上,西北军严格的选兵和训练,保证了其官兵健壮的体格,而精悍的手枪队官兵,更是身手不凡。而有了方便使用的大刀和优秀的官兵,还需要进行长期的严格训练,才能使大刀最终成为战阵制胜的有力武器。在民国将领中,冯玉祥是以善于练兵著称的,西北军每天下午4点半到6点训练劈刀、刺枪和打拳。1925年6月,苏联顾问普里马科夫在北京鹿钟麟的司令部里,有幸看到士兵在操练大刀:“院内,许多身着白上衣的警卫士兵在挥舞大刀,一共作了二十五个劈杀动作,场面非常壮观。约六百名身体非常结实的青年士兵,飞速地舞动着闪闪发光的大刀,时而防卫,时而出击,练兵场上夯实了的土地,由于六百双脚的冲击和跳跃,发出低沉的响。”这段文字生动地展现了大刀队训练的壮观景象。普里马科夫所见到的,是西北军早期军训教材《劈刀十二法》。之后不久,在西北军第二号人物张之江(1882-1966)的主持下,马凤图、马英图等人编创成简便易学的“破锋八刀”,取代了旧有的刀术教材。1926年初,张之江代替冯玉祥主持西北军全局,这一易学而实用的刀法迅速推广到西北军各部,形成了西北军自成风格的著名大刀术。西北军官兵之所以能以大刀术闻名,除了一些客观因素之外,一批优秀的武术家进入西北军,参与军队的白刃战术训练,也是西北军大刀片大显神威的原因之一。马凤图受命创立白刃战术研究室,并依托该室成立了‘新武术研究会’,以室主任兼任会长。研究会中有不少沧州籍武术名家,如马英图、王子平、洪立厚、刘鸿庆、王桂林等人。这些武术家集思广益,创编教材,将武术中格杀效果突出的技术用于军事训练,对于提高西北军的战斗水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此同时,在国术氛围浓厚的西北军中,有数量众多的精通武术优秀官兵,是大刀片发挥威力的重要基础:老资格的张之江、张树声、李鸣钟等都是武术爱好者,佟麟阁、张自忠、赵登禹、吉鸿昌,董振堂、冯治安、刘汝明等高级将领,都是武术好手。而精通武术的中下级军官数量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