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海港区石门寨镇柳江村东,曾有一座承载数百年采煤历史的老柳江煤矿。这座蕴藏优质无烟煤的矿区,不仅是秦皇岛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更在冀东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近日,记者通过秦皇岛博物馆保存的珍贵史料,还原了1943年那场震惊敌伪的夜袭战。
柳江煤田开采史可追溯至明代,当地史料记载“柳江煤田,发现甚早,废弃遗迹,到处可见”。1914年,实业家李治等人在前人废弃窑口基础上成立柳江煤矿公司,开启规模化开采。至鼎盛时期,该矿年产量达16.2万吨,职工超2500人,配套自建小铁路连接港口,医院、机修厂等设施完备,井下供电、通风、运输、排水系统一应俱全,形成完整生产体系。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这座百年煤田沦为侵略者掠夺资源的据点。据秦皇岛博物馆近代史展厅资料记载,日军以“经济合作”为幌子,在柳江煤矿常驻一个小队日军及一个连伪军,实施残酷统治。矿工在刺刀下劳作,战略资源被源源不断运往前线,矿区沦为日军威胁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据点。
面对压迫,抗日力量在矿区悄然生长。1943年2月,中共柳江煤矿党支部秘密成立,组织矿工开展多种形式斗争:暗中破坏设备、搜集情报、传递消息,并秘密提供地雷炸药原料,为后续军事行动奠定坚实基础。
1943年夏,日军在长城沿线推行“集家并村”政策,柳江日伪军频繁袭扰根据地。临抚昌县委决定:攻打柳江煤矿!
冀东七区队副区队长马骥率部,在党支部精准情报支持下展开行动。战前经过周密部署,一连主攻日军小队,二连解决伪矿警并夺取军需库,三连负责警戒,指挥部设于柳江南山。
7月23日深夜,七区队三个连悄然接近矿区。一连突破铁丝网后,与日军展开白刃战,连长李德修在指挥作战时不幸牺牲。马骥迅速调整战术,命战士将汽油桶滚至日军据点,随着手榴弹爆炸,火焰吞没敌军阵地,我部队趁机攻占了柳江煤矿。
战斗结束后,矿工迅速协助部队维持秩序。15吨粮食分发给矿工和穷苦群众,火药及机械零件抢运至根据地兵工厂。剩余炸药与五间平房火药库被引爆销毁,爆炸火光映红夜空。
此战全歼驻矿日军40人、伪矿警100余人,缴获机枪2挺、步枪200余支及2000箱炸药。据亲历老工人回忆,此后日伪军白天加强戒备,入夜便龟缩据点。这场战斗不仅彰显了八路军指战员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高超的战术,更深刻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抗日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
记者手记:
触摸历史温度 铭记人民力量
在秦皇岛博物馆采访夜袭柳江煤矿战斗时,泛黄的矿区平面图与锈蚀的矿灯,将时光拉回1943年那个硝烟弥漫的夜晚。随着翻阅史料,我愈发深刻感受到这场战役的特殊性:它不仅是一场军事胜利,更是党领导下军民协同作战的典范。当看到老工人回忆“当火光映红夜空”时,仍会为那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动容。
采访中,矿工们冒险传递情报的细节,让我意识到历史书写的双重维度——宏大叙事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的觉醒与抗争。这座煤矿从资源基地变为抗日前线的过程,恰是中华民族在危难中迸发凝聚力的缩影。作为记者,记录这些被时光打磨的历史碎片,既是职责,更是对先辈最好的告慰。
来源:秦皇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