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心 勇挑大梁·改革新成效】
7月3日清晨,雨过天晴,居住在秦皇岛海港区北大营小区的王淑兰推开窗,湿润的空气裹挟着青草香扑面而来。看着小区地面湿润无积水、干净且无尘,她心情格外舒畅。
曾经,北大营小区是我市内涝最严重的小区之一。“以前下暴雨,积水能漫到膝盖,居民们都不敢出门。”回忆起2022年那场大暴雨,王淑兰心有余悸。
2023年,一项海绵工程让北大营小区焕然一新。原本硬质的水泥路面换成了透气的透水铺装,楼前绿地改造为下凹式绿地……小区摇身一变成为能吸纳雨水的“海绵”。“现在下大雨,水都能被‘喝’进地里。”王淑兰笑着说。
北大营小区的蝶变,是我市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我市人均水资源量仅537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硬质地面扩张导致地表径流激增,大雨必涝、雨污混流等问题,让城市水环境治理迫在眉睫。
2022年起,我市确立“流域—城市—设施”三级治理框架。在流域层面,筑牢生态屏障,外防海潮倒灌、内排城市涝水;城市层面,构建“蓝绿灰”协同的雨水管控系统,让雨水“留得住、用得好”;设施层面,推行“中小雨蓄渗净化、大雨蓄排结合”模式,从源头破解内涝困局。
为确保海绵城市建设顺利推进,我市以制度创新为引领,出台全省首部海绵城市建设地方性法规,构建“规划+导则+规范+图集”全链条技术体系。3年间,全市累计实施155个示范项目,总投资73亿元,其中海绵专项投资22.65亿元。这些项目涵盖了城市各个区域和不同类型,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全面展开。
经过不懈努力,秦皇岛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防灾能力大幅跃升,新建改造100公里雨水管网,消除44个内涝点,排水能力提升至19260立方米/小时,可有效应对30年一遇降雨,主要河道的防洪标准达100年一遇。生态效益日益凸显,新增33处调蓄设施,总容量335万立方米;雨水资源化利用量突破50万立方米,相当于250个标准泳池的水量,这些雨水被用于城市绿化灌溉、道路冲洗等;近岸海域水质稳定保持Ⅰ类,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民生福祉也显著提升,完成38个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建成11所海绵型学校医院,新增3568个生态停车位,中心城区可透水地面占比达42.84%,城市环境更加宜居。
如今漫步在我市街头,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生态旱溪等“会呼吸”的城市肌理随处可见。这些绿色基础设施不仅是雨洪管理的“智慧中枢”,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诠释。
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成果入选住建部典型案例集,其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的示范价值。我市将灰色基础设施与蓝色生态本底、绿色低碳理念有机融合,实现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转变,探索出北方滨海旅游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新路径,为全国同类型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秦皇岛实践”。
来源:秦皇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