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第一中学足球队员合影。
本报记者 李新苓 文/图
传球、卡位、断球、铲球……7月9日18时许,在廊坊市第十七小学南侧的足球场上,足球校队的孩子们正在练习踢球技巧,你争我抢,呐喊欢呼,热闹非凡。据介绍,他们正在备战2025年廊坊市“市长杯”青少年足球比赛,这样的校队训练,每天都在进行着。
推进校园足球发展,是全面深化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市以全面提高校园足球运动水平为着眼点,紧紧围绕全面推进校园足球工作目标任务,加强组织领导,拓宽工作思路,稳步推进。目前,我市已有186所学校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我市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正在广泛、深入、健康、稳步地开展。
足球文化丰富校园生活
我市积极培育校园足球文化,不少学校将足球教学融入日常体育课程中,确保学生有机会接触和学习足球。
不少学校配备足球教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帮助学生提升足球技能;多所学校建立足球人才选拔机制,通过比赛选拔出优秀的足球人才;全市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校园足球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校园足球工作安排部署,青少年热爱足球、参与足球、享受足球的氛围越来越浓。
廊坊市第十七小学作为“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踢足球已成为该校学生最喜爱的体育运动之一。
为促进校园文化融合,丰富业余生活,共同构建和谐校园,廊坊市第十七小学班班有球队、年年有赛事,每天延时课期间开展足球社团活动。
该校足球社团成立于2015年10月,成立了学校、年级、班级三级足球队,社团成员包括一年级到五年级的学生,定期和不定期开展足球训练,每年举行一次校园足球联赛,还组织参加各种足球训练与比赛。到今年4月,该校已连续举办五届“校长杯”年级联赛,共进行了700多场比赛。
廊坊市第十七小学构建了“课程普及+联赛提升+文化浸润”的立体化足球教育模式,秉持“以球健体、以球启智、以球育美”的办学理念,将足球运动与德育、智育深度融合,通过体育竞技培养学生坚韧品格与协作意识,让足球不仅成为强身健体的运动,更成为浸润心灵的文化符号。
为使中小学足球教师教学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市教育局每年为校园足球教师提供学习机会,举办廊坊市足球教学优质课评比和基本功比赛活动。市教育局专家组深入各县(市、区)100余所学校进行面对面指导、点评,与老师同学们共同上足球课,师生互动更加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培养了体育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体育教师的足球教学技能进一步提高。
足球训练塑造健康身心
我市积极开展校园足球各级联赛,展示我市校园足球活动成果,体现青少年积极向上精神风貌。每年,我市开展班级、校级联赛、颠球比赛1200余场;县级联赛800余场;市级联赛、邀请赛200余场,参与人数10000余人。
6月5日至6日,安次区“区长杯”青少年足球赛在廊坊市第四中学和第十七中学举行。经过六场激烈角逐,廊坊市第十七小学足球队取得六连胜,荣获本届“区长杯”冠军,612班王艺童荣获“最佳守门员”称号。
“足球赛事能够培养学生们团队精神、协作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和耐挫抗压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敢于拼搏、乐观向上的价值取向及豁达阳光的生活态度,教会孩子们团结、拼搏、尊重与热爱。”廊坊市第十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刘爱国在6月9日的颁奖典礼上,为在“区长杯”和“校长杯”足球比赛中获奖班级和个人颁发奖杯与奖牌。
从课堂到赛场、从兴趣到特长,小小的足球,“踢”出了大大的梦想。廊坊市第十七小学通过邀请职业足球教练来校指导、组织参加各种形式的足球比赛等方式,不仅拓宽了学生视野,提高了竞技水平,同时为表现优秀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升学和职业发展机会。
陈禹默,从小受父亲影响,热爱足球,5岁开始接受专业训练,2020年进入廊坊市第十七小学被教练发现,加入足球校队继续进行系统化训练。陈禹默擅长颠球,是一个纯左脚足球运动员,速度快、耐力强,尤其是在实战中对抗合理性方面非常突出,远射力量和角度也把握得非常好。廊坊市第十七小学足球校队每周五次训练,陈禹默从不缺席,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专业足球运动员,为国争光。
2023年暑假,通过浙江绿城足球俱乐部层层选拔,陈禹默最终脱颖而出,进入浙江绿城2014队进行职业训练。这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职业足球的魅力!
“校园足球是我校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载体,更是展示办学特色的亮丽名片。”刘爱国说,“我们将继续深耕‘阳光体育·快乐足球’特色,完善‘教学普及—训练提高—竞赛选拔’的培养体系,让足球精神滋养学生成长,努力培养体魄强健、意志顽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足球队员圆梦大学
当校园遇到足球,打通了一条更广阔的学生成长空间。在参加各类比赛过程中,廊坊市第一中学有多名队员表现优异,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的认可。翻开廊坊市第一中学近三年被高校录取的36人名单,可以看到我市足球队员用坚持和汗水成就了梦想。
“这些天我们都有足球课基本功训练、体能练习、技战术培训、实战对抗……”暑假期间,廊坊市第一中学足球队主教练常欢带着队员们来到足球场,开始高强度的训练。
该校毕业生曾祥坤通过足球单招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他说,与传统升学路径相比,校园足球的发展给予了和他一样的学生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得益于我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竞赛体系的优化,让他们在成才道路上多了一种选择。
廊坊市第一中学把发展校园足球作为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足球活动,有力推动了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全面提升了校园足球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2018年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廊坊市第一中学足球队共参加20多项大小赛事,获得60余个国家二级运动员指标,多个国家一级运动员指标。
近年来,我市狠抓足球课堂教学和课余体育训练,让“教会、勤练、常赛”成为课堂教学常态,把举办青少年足球联赛作为全面推进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的重要举措。依托足球特色学校大力推广联赛赛制,组织开展足球特色学校间校级联赛、各县(市、区)县级联赛、市级联赛。依托大课间、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社团、延时服务等载体,扩大足球训练覆盖面,确保全员参与、全员接触,广泛培养学生足球兴趣。
同时,各县(市、区)分别成立了县级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校园足球活动的宏观指导、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各级各类学校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在提高本单位教师业务能力的同时,选聘有责任心、喜爱足球运动、关心足球事业的退役运动员参与校园足球工作。
“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目标和内容不仅仅在‘训’,更在‘赛’,要通过比赛来检验训练成果,以赛代练、以赛促训。”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宋洪海说,校园足球工作体系的不断完善为我市培养了更多热爱足球运动的青少年,也为各年龄段足球赛提供了有力的比赛保障。
校园足球的发展,体育质量的提升,进一步促进了我市广大青少年成为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的“强国一代”。“我们坚持从娃娃抓起、从基层抓起、从基础抓起,秉承‘教学是基础,竞赛是关键,体制机制是保障,育人是根本’的原则,通过建立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体系,促进校园足球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宋洪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