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城市的生命力,蕴藏于万千“细胞”之中。今年以来,冀州区将“文明细胞”创建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抓手,精准发力、全域推进,通过机制创新、深耕基层、涵养风尚三大举措,让文明的因子在社区、村庄、单位、家庭等社会“细胞”中蓬勃生长,有效提升了市民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机制活水:文明浇灌基层沃土
文明创建要持久,机制是根本。我区把“文明细胞”工程列为年度重头戏,区委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全区宣传思想文化会议重点部署,一份《加强细胞创建 建设城市文明工作方案》 明确了“施工图”,而社工部、民政、妇联等多部门则拧成一股绳,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机制下高效运转 ,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文明创建生态。机制的生命力在于落地生根。我区将文明的触角延伸至最基层,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广场、农家书屋等现有阵地资源,精心打造了74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 这些实践点如繁星般散落在全区的社区、村庄,实现了全覆盖,真正让文明的种子在基层沃土中生根发芽。
细胞强健:志愿点亮万家灯火
在冀州,志愿者的红马甲,是城市最温暖的底色。这股力量有多庞大?区级层面,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统领着理论宣讲、文化惠民等10支专业分队;各乡镇、部门则组建了450多支各具特色的小分队;更有春晖、龙赐、蓝丝带、好人网等社会团体,以及书协、美协等专业力量踊跃加入。千名骨干志愿者,在400名专职联络员的穿针引线下,结成一张强大的“爱心联盟网”。文明在哪里生长?在窗明几净的“文明家庭”,在邻里和睦的“文明楼栋”,在诚信经营的“文明商户”,也在敬业奉献的“文明单位”……我区为这些“细胞”量身定制评选标准,让文明创建在细微处生根发芽。阵地建设有何特色?公园广场、街头巷尾的文化墙,摇身变成家风家训的“露天课堂”,市区乡镇已建成8处这样的主题公园、广场或长廊。社区里,“文明家风助力社区治理”模式正在3个示范小区探索实践。“洁净生活新风尚”活动,则引导居民动手扮靓家园,小家美带动大家美。而在岗位上,“匠心筑文明”活动激励员工以一言一行,为单位的文明形象添砖加瓦。活动如何全面开展?城区全年520余场活动精彩纷呈:书香四溢的全民阅读、浪漫温馨的公益相亲、倡导节俭的集体婚礼、热闹非凡的文明集市、童趣盎然的“小鸟窝”……累计惠及居民2.3万人次。乡村舞台同样热闹:移风易俗的“文化大集”、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特别是集政策宣讲、文化活动、便民服务(暖心洗衣、爱心义剪、健康理疗)于一体的“文明小院”崭露头角,120多场活动将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实现了“零距离”。校园活动多姿多彩:围绕青少年心理健康,“双争有我”心理剧、“息屏24小时”等活动润物无声;聚焦家风家教,“善美家风故事会”“弘扬好家风 传承好家训”分享会已举办20余场。全国道德模范张志旺、“河北好人”张跃中等榜样人物深入基层,用真实感人的故事播撒善念,点亮文明之光。
风尚成韵:理念融入日常点滴
文明风尚并非空中楼阁,我区线上线下协同发力:公众号、短视频推送文明理念,社区讲堂、单位文化墙展示规范要求,持续宣传“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观演”“文明守信”等七大新风尚。评选旅游餐饮、住宿示范店,景区设立文明提示牌、组建“文明旅游督导员”队伍,引导游客文明出行。“共筑满意消费”、信用修复行动、“6·14信用记录关爱日”等活动深化诚信建设;“文明礼仪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活动则促进行为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提升城市“颜值”,聚焦环境卫生、小区管理、公益广告、“小广告”的市容提升行动在全区铺开,分步整治让环境更整洁、管理更精细、文明底色更亮。最动人的力量源自基层活力。创新“社区合伙人”模式吸引267个爱心商家、组织和个人加入。“暖心敲门”“小板凳会”“拉呱会”、民生冀州小程序、“7100000”热线架起沟通桥,形成“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合伙人接单”闭环。“睦邻集市”“中医夜市”“老帮老”等180余次特色志愿服务融洽邻里。积分制、“红黑榜”等形式有效激发居民自我管理监督热情,推动基层治理与文明创建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