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10时许,雄安新区雄鄚路二期工程燕南长城大桥首片箱梁正在架设。 河北日报记者 李东宇摄
河北日报客户端讯(记者周聪聪、姜艳)雄安新区总体规划里的一条直线公路,落地时却架起了桥、绕了个弯。7月10日10时18分,随着燕南长城大桥第一片箱梁稳稳落下,雄安新区雄鄚路二期工程迎来重要节点。通过大桥飞跨和东移绕行,这条短短15公里公路避开四处遗址,为千年文脉让路。
在总体规划中,雄鄚路北起雄县县城,南连鄚州镇,串联起白洋淀淀南、淀东与新区主城区,是一条填补新区南北主干道空白的重要通道。
然而,2019年9月,当雄鄚路二期工程设计提上日程,设计师们却大吃一惊。总体规划中,这条不长的路要穿过燕南长城遗址、鄚州庙遗址、古州城遗址和鄚州城遗址。
“这四处遗址贯穿雄安从战国到明清的千年文脉。”雄安新区建设和交通管理局综合交通处负责人张志学介绍,燕南长城比秦长城早100多年,是燕文化的标志性遗存;古州城、鄚州城展现着古代农耕、渔猎与游牧文明的交流碰撞;鄚州庙则在明清时期享有“天下大庙数鄚州”的美誉。
如果直线穿行,必然会对遗址造成巨大破坏;若是避开遗址,则要面对成本增加、施工复杂、工期延长等诸多难题。“困难再大,我们也必须保护好雄安新区千年文脉。”张志学说,历时5年时间,经过多方论证,他们终于拿出兼顾建设与保护的“跨一绕三”方案。
“燕南长城遗址东西绵延500余里,呈线状分布,与南北向道路形成大角度交叉,无法平面避让。”张志学说,因此,综合考量工程经济性、施工难度等因素后,设计团队提出599米桥梁上跨方案。为了给考古研究预留空间,设计团队还在遗址南北两侧各留出50米保护距离,在构建通途的同时为千年文脉撑起一把“保护伞”。
对于鄚州庙遗址、古州城遗址、鄚州城遗址,鉴于它们是块状分布,设计团队采用绕行避让方案,在经过这三处遗址时,将线路东移约1000米。
鄚州庙遗址虽尚未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但同样被优先保护。鄚州庙遗址与东边雄商高铁之间仅距60多米,在这个“夹缝”中穿行的雄鄚路二期工程,既要实现双向六车道,还必须和高铁保持安全距离。为此,设计团队与铁路、文物等部门多次沟通方案,最难时,十多天就要开一次会反复论证。
“虽然现在的工程造价比原来高出不少,但这是必须的选择。”张志学说,未来之城在拔节生长中,始终注重文化保护传承,努力做到不留任何历史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