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争有我——365百姓故事汇】
6月18日,在秦皇岛市抚宁区艰苦奋斗教育基地“秦庆昌”厅,秦庆昌47岁的女儿秦坤凝视着一件件父亲用过的物品,心中涌起深深的敬意。“泥饭碗”书记的称谓,不仅承载着村民对父亲的肯定,也成为了秦坤一家人珍贵的记忆。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秦庆昌利用从废旧柴油机上拆下的零件,为官庄村组装了数台可用的柴油机,在官庄村旱田改稻田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资料图片由张翠华提供)
“你爸的事迹被收入河北省小学课本里,我上学时还学过哩!”
“县里奖励你爸500块钱,你爸拿这钱请戏班子为村里唱了两场戏,又把剩下的钱分给了村里的孤寡老人。”
“上级调你爸到县里当干部,说破天他也不去,说官庄还没建设好呢,哪儿也不能去。”
……
秦坤回忆,儿时自己常从村民口中听到父亲的事迹,村民们眼中满是敬意。
抚宁区档案馆馆长李利锋在筹建艰苦奋斗教育基地时,提议将秦庆昌的先进事迹作为重点内容展示。秦庆昌到官庄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前,该村是抚宁有名的穷村。他上任第一年带领村民修建水利工程27处,组织修建两条大渠,从洋河水库引水,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大幅提高了粮食产量。他还组织修建了村北和村西的机灌站、电灌站,并架设高压线,让官庄村家家户户用上了电灯,接通了有线广播。当组织上想将其转为国家干部时,他婉拒了。村民们亲切地称他为“泥饭碗”书记。
“父亲的大公无私在村里是出了名的。”秦坤回忆,20世纪80年代末,村里建起食品厂,父亲规定:招聘工人必须来自贫困家庭。秦坤的二姐高中毕业在家待业,听到招工消息后兴冲冲而去,却失望而归。“咱爸说,咱家不算贫困户,我不符合条件!”二姐满含泪水,家人一度埋怨父亲的“死心眼”。但随着时间推移,一家人逐渐理解了父亲的用心。如今,姐妹四人各自在岗位上兢兢业业,成就了一番事业。
“父亲已去世多年,父亲这一生没有留给家里多少物质财富,但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是无价的。”秦坤说,“他正直无私、两袖清风、艰苦奋斗,这些都是留给我们后辈最宝贵的东西。我们为有这样的父亲感到自豪,也会将父亲的精神传承下去。”
来源:秦皇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