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上午,秦皇岛交警宣传民警走进市图书馆,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看得见的交通安全课”。这堂课聚焦于车辆行驶中不易察觉却十分危险的“隐形杀手”——盲区与内轮差,通过沉浸式实验让孩子们亲身感受风险。
实验一:驾驶座上“消失”的同学——盲区初体验
“哪位同学想当小司机?请坐到驾驶位上。其他小朋友请站到黄色标志区域里。”民警话音刚落,孩子们纷纷举手,跃跃欲试。
小“司机”坐定后,左右张望,焦急地摆手:“看不到!一个都看不到!” 为什么近在咫尺的同学会“消失”? 民警现场揭晓答案:“由于车身结构、后视镜视野限制和A/B柱遮挡等原因,车辆周围存在驾驶员看不到的区域,这就是‘车辆盲区’。而且,车身越高,盲区越大!”
民警一边讲解,一边让孩子们轮流坐上驾驶位,亲身体验盲区的范围。这场让小伙伴在眼前“消失”的角色互换实验,将抽象的安全知识转化为孩子们可感知的真实风险教育。不少家长全程用手机记录,表示“回家一定要讲给家里人听”。
实验二:气球“嘭”声示警——内轮差现形记
“啊!我的气球被压爆了!”
孩子们突然发出惊讶的叫声。原来,他们提前放置在实验货车转弯路径上的气球,在车辆右转瞬间被后轮无情压爆。
“大家注意看”,民警指着车轮轨迹解释道,“车辆转弯时,后轮的行驶轨迹与前轮并不重合,它们之间形成的这个月牙形区域,就是‘内轮差’。行人或非机动车一旦进入这个‘死亡弯月’,后果不堪设想!” 气球的“嘭”声成了最直观的警示,将看不见的内轮差危险清晰地“可视化”。
活动尾声,民警与孩子们一同走进图书馆阅览区,共同绘制《暑期出行安全手册》,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用画笔记录下来,为安全出行留下深刻的印记。
来源:秦皇岛交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