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走进胜芳古镇
沉浸式研学体验 领略民俗风情
实践团成员体验泥塑制作技艺。(本版照片均为记者张泰源摄)
本报讯(记者 张泰源)盛夏时节,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走进霸州胜芳古镇,开启了一场沉浸式文化之旅。这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北方水乡,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正成为京津冀地区备受瞩目的文旅打卡地。
实践团在廊坊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王晟的带领下,首站来到胜芳“三宗宝”之一的牌坊。这座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四柱飞檐木结构建筑,静静伫立在关帝庙门前。六米高的牌坊上,枋心匾额北面书“人伦之至”,南面刻“护国庇民”,竖额“武庙”二字金光闪耀。抱柱石与铁箍的巧妙设计,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稳固。“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古镇的历史记忆。”王晟一边介绍,一边引导学生们观察牌坊上精美的雕刻。
穿过牌坊,明代正德年间建造的文昌阁巍然耸立。“高三丈三尺,暗喻三十三重天,这里曾是北方学子祈求功名的圣地。”王晟耐心讲解。登上文昌阁,中亭河碧波荡漾,古镇青瓦连绵,一派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
在中山街上,中西合璧的张家大院和王家大院令人眼前一亮。建于清道光十年的张家大院,以“聚兴堂”为名,西洋拱窗与传统四合院完美融合。这里曾是平津战役接管干部的培训地,黄克诚将军在此指挥七千余名干部挺进天津。始建于清光绪六年的王家大院,耗资白银三万两,奢华气派。作为平津战役的前线指挥部,这里曾接待过众多国家领导人,如今依然保留着当年的风貌。
胜芳戏楼又名“九成楼”,是古镇的又一标志性建筑。这座清乾隆年间的建筑,咸丰年间重修,坐南朝北,歇山大屋顶,四角套兽、蹲兽、垂兽栩栩如生,正脊鸱吻威严庄重。檐角铜铃随风轻响,正面明柱上的精美花纹,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看到当年戏台上水袖翻飞、丝竹悠扬的热闹场景。
行程的最后一站是胜芳民俗博物馆。馆内,微缩的古镇水系沙盘生动再现了“胜水荷香”的美景;一件件渔具、高跷、挎鼓等民俗物件,诉说着古镇七十二道花会的热闹与繁华。解放天津的旧照片、新华社第一张报纸复刻版,更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呈现在眼前。“在这里,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记忆。”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此次胜芳之行,让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热爱。
近年来,胜芳古镇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旅产业,通过古建筑修缮、民俗活动复原等举措,让千年古镇焕发新生。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在古街古巷中感受历史的厚重,在民俗文化中体验传统文化魅力。
社会实践团还沉浸式体验胜芳布艺与传统糕点制作工艺,在暮色中感受高跷会等民间花会的独特魅力。此外,实践团深入扬芬港镇,研学当地泥塑技艺与传统武术文化;前往王庄子镇王泊村,近距离领略传统木雕的精湛工艺,感受靳家堡仿古瓷制作的匠心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