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机器运转的嗡鸣声仿佛一首生命的赞歌。42岁的赵先生安静地躺在床上,鲜红的血液通过导管缓缓流淌,分离出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将成为远方一位血液病患者的生命火种。7月9日,这个普通的工作日,因为一场跨越生死的爱心接力而被永远定格。
这趟特殊的旅程,始于他十数年未曾中断的献血长路。2024年一次寻常献血时,他听到医护人员介绍加入中华骨髓库的意义,没有片刻犹豫便留下了血样。问他为何如此选择,他笑言:“没想那么多,能配上,那就捐呗。”言语间是承德人骨子里的古道热肠,仿佛只是答应举手之劳那般自然。
命运的召唤在今年四月一个普通日子骤然响起。当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告知他配型成功的消息时,这个爽利的汉子第一反应竟是“是不是诈骗电话”。然而一旦确认电话那端承载着一个生命沉甸甸的托付,所有疑虑瞬间消散,他干脆利落地应承下来。“很不容易”,一句轻叹里,是对患者命运的体恤,更是对自己能成为这微渺希望中一环的感慨。
自那天起,“捐献”二字便成了赵先生心头一件不容怠慢的大事。他郑重调整生活节奏,饮食自觉转为清淡,如同园丁为移植花木精心松土。当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细致讲解捐献流程,他毫无踌躇,爽朗回应:“对我来说是举手之劳,没什么可担心的。”
赵先生血脉里的慷慨与热忱,早已有迹可循。十多年间,无偿献血已融入他生命的节奏,累计献血量早已达到数千毫升。当疫情笼罩大地,他亦挺身而出,成为社区中穿梭忙碌的志愿者,运送物资、值守岗位,在风雨如晦的日子里默默传递着温暖与支撑。每一次卷起衣袖献血,每一次在寒风中值守,都是他无声的宣言: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早已沉淀为他的日常信条。
捐献当日,采集过程平稳而顺利。赵先生静静躺着,血液在体外循环分离的管道里奔流不息,如同一条无声的生命运河。他偶尔望向窗外的天空,目光平静而辽远。他知道,自己体内这些饱含生机的“种子”,正被精心采集,即将去唤醒另一个沉寂的生命田园。
期间,承德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曾强前往采集室看望赵先生,并为他送去鲜花和祝福。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静静守候赵先生身边,眼中充满敬意。当那袋凝聚着无疆大爱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郑重移交时,它不仅承载着一个生命复苏的曙光,更凝结着一位平凡自由职业者最不平凡的奉献——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只有多年如一日卷起袖管时的笃定,以及那句“举手之劳”背后重逾千斤的承诺。
至此,赵先生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第20516例、河北省第863例、承德市第1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