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兵支书”刘伟民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本报记者 吕新颖
固安县柳泉镇板材村正以蓬勃发展之势,向着富裕、美丽的新农村大步迈进。板材村党支部书记刘伟民就像一只“领头雁”,用自己的智慧、勇气和担当勾勒出一幅充满希望的乡村发展蓝图。
退役返乡,立下振兴之志
刘伟民,1976年1月出生,1990年至1993年在新疆36137部队服役,199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初见刘伟民,他身上那股军人特有的精气神儿扑面而来,身姿挺拔,眼神坚定。交谈中,简洁有力的话语,无不彰显着他雷厉风行的作风。
“虽说我在部队只有三年时间,但部队的磨炼,是我这辈子最宝贵的财富。”刘伟民回忆起那段军旅生涯,满是感慨。在部队的日子里,艰苦的训练和严格的纪律,锻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也让他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深深扎根心底。
1993年,刘伟民退役回到家乡板材村。当时的景象让他心里不是滋味:村里道路坑洼不平,房屋破旧,村民们守着传统农业种植,生活贫困。“我是一名党员,又是军人出身,看到家乡这个样子,怎么能坐视不管?一定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这个信念,在他心中悄然种下。
2012年,刘伟民当选为板材村党支部书记。从那一刻起,他便全身心投入到改变家乡面貌的工作中。他深知,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是首要任务,于是四处奔走,多方筹措资金400万元。
他带领全体党员、村民代表和广大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修建垃圾池5个,硬化村内道路15条,共计26000米,原本尘土飞扬的土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粉刷墙壁15000平方米,破旧的墙面焕然一新;绿化花木380棵,街道两侧安装路灯48盏,整个村庄一下子亮堂起来;新修水泥路,还打通了通往环城公路的快速通道。“以前村里的路不好走,下雨一身泥,晴天一身土,现在可不一样,出门方便多了。”村民们谈起变化,无不骄傲地说。
深耕产业,激活发展引擎
板材村种植鲜桃有着近三百年的历史,据说清朝乾隆年间,村里的大桃曾作为贡品送入京城。
前些年村民种植规模小,也没有形成产业。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10年,刘伟民成立了固安县鲜桃产业协会,把村里的种植大户聚集起来。他积极为村民提供桃树管理技术和销售服务,每年组织会员学习10余次,免费发放书籍、剪刀。协会还研究对花、套袋技术,不仅提高了坐果率,而且提升了品质。如今,每逢八九月桃熟时节,板材村热闹非凡,各地前来收购鲜桃的车辆络绎不绝。板材鲜桃销往北京、天津和廊坊周边县市区,村民腰包渐渐鼓了起来。
2022年,刘伟民组织村民去山东考察,引进新品种。他积极与上级部门和科协对接,争取到品种更新补贴资金2万元,协会又自筹资金1万元从山东引进5000株新品种桃树树苗。村里还自行培育了“90342”“突围”“红桃”等新品种。
为了让村民掌握种植技术,他邀请廊坊市农业频道讲师周今平、河北农业频道专业讲师李宝有到村里举办讲座,还培养出一支40余人的技术服务队。
多元发展,绘就振兴蓝图
随着鲜桃产业的发展,刘伟民又有了新想法。2022年,经村“两委”研究,成立了固安县板材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2023年,面向全体村民招收股东,最终14名股东共同出资210万元,承租村街集体土地33.543亩,建设错季桃大棚10座,还在棚中发展林下经济,种植草莓。第一年种植的草莓销往固安、北京等超市,供不应求。2024年,村里又承租土地12余亩,拓建了5个大棚。
在刘伟民的带领下,板材村发展越来越好。2023年,农村综合改革示范村建设项目落户板材村,这让刘伟民看到了新的机遇。
他计划打造一个集观光、旅游、采摘为一体的项目,建设农家院,吸引外地游客,增加村民收入。2025年,板材村成功举办了第六届“桃花节”暨柳泉镇招商引资投资会,进一步提升了知名度和影响力。
回顾这些年的发展,刘伟民感慨万千:“一路走来,有困难,有挑战,但看到村子一天天变好,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一切都值了。”如今,板材村在刘伟民的带领下,深化“桃旅融合”发展模式,正朝着“桃旅融合、农创共生”的目标大步迈进。
“我会继续在党的领导下,实干、苦干、加油干,打造本土品牌‘固安桃’,让板材村的每一位村民都能过上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刘伟民坚定地说,将用实际行动诠释“退伍不褪色,建功新时代”的深刻内涵,带领着板材村在乡村全面振兴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