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信心 增动能——高质量发展一线报道】
“这里既有北京的‘创新大脑’,又有我们的‘制造强手’。”秦皇岛泰和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万跃敏手持一枚搭载红蓝光双向迷宫技术的烟感器介绍道,这项核心技术通过专利算法,可精准识别烟雾微粒的粒径与运动轨迹,实现火灾初期0.1秒级响应。
秦皇岛泰和安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在生产车间作业。 记者 李铎 摄
这家扎根港城的企业,凭借与京津科研力量深度合作,在消防电子领域精耕细作,在河北省的电子信息领域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我们能够实现技术突围,主要得益于京津科技资源的引入。”万跃敏说,企业通过与清华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等高校、研究院及京津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及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将京津技术研发优势赋能秦皇岛制造。
企业研发的基于Linux系统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基于物联网的流向监控模块、基于物联网的火灾隐患防控系统等15个项目,以及高清图像型火灾报警探测器系统等10多款产品已经实现成果转化,创造经济效益约1亿元。
坐拥天然良港、紧邻京津都市圈,秦皇岛正凭借独特的区位与产业优势,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将“近水楼台”的地理优势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动能。
2024年9月,为全面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市成立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工作专班,首批遴选出36个新质生产力优势项目,涵盖生命健康、电子信息、新材料、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5个产业领域。工信部门数据显示,5个产业中,全市电子信息产业2024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9亿元,居全省第7位,实现利税总额35.4亿元,居全省第5位,完成出口总额18.4亿美元,居全省第1位。
走进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绿色智造”的生机与活力扑面而来。今年2月,北京化工大学环渤海生物产业研究院也在这里完成重大布局,价值近千万元的生物发酵分离平台落地。该平台配备从100L小型罐到40吨大型发酵罐的完整体系,专为合成生物技术中试放大而建,旨在破解实验室成果走向量产的共性瓶颈,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
研究院是北京化工大学和市政府联合成立的综合性研究机构,是我市建设的科技产业园区之一。这些年来,我市大力建设科技产业园区,提升京津产业承接转移能力。
“相比京津,秦皇岛有更具性价比的产业空间,营商环境也越来越好,而且高铁、高速、机场、港口都有,物流便捷,非常有利于成果转化和企业创新发展。”北京化工大学环渤海生物产业研究院院长王斌道出企业选择布局秦皇岛的关键考量,从2014年成立至今,已累计引进北京化工大学院士、教授等为带头人的10余个专家团队和50余人的专业实验团队,建成了围绕食品检测、基因检测等生物健康领域的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已与我市20余家企业建立了深入的合作关系,累计为企业新增产值近5000万元。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自2014年提出,至今11年之久,京津研发、秦皇岛转化的创新协作模式已在港城大地开花结果,京津赋能新质生产力更是多点开花。
在生物制造新赛道,北戴河新区3700亩生物制造产业园内,政府代建厂房为企业卸下重资产包袱,10个生物项目在此安家。
康复辅具产业异军突起。作为国家“双试点”城市,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康复辅具产业园吸引近30家企业注册生产。
氢能产业取得技术突破。中能源工程集团自主研发的燃料电池电堆能量密度达4.2kW/L,使用寿命突破1万小时,实现核心部件本地化生产。
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创新资源,秦皇岛的科技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条充满活力的京津冀科技创新走廊正在这里逐步形成。
来源:秦皇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