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争有我——365百姓故事汇】
7月3日,记者走进秦皇岛市卢龙县孤竹小金米合作社,76岁的合作社理事长付建中正对着手机镜头侃侃而谈,与直播间里网友互动频频。这位与新中国同龄的老人,65岁考驾照,70岁玩直播,如今又学会用AI写作,在网络上销售孤竹小金米。
1949年生于卢龙县上梨峪村的付建中,从小听着伯夷、叔齐的典故长大,爷爷告诫付建中要“守规矩,勤持家,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加上父辈们的言传身教,他对家乡土地的热爱刻进了骨子里。
2004年,付建中从乡镇干部岗位退下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帮抚宁一个棉农解决了种植技术难题。这事儿点燃了他的再创业热情。很快,卢龙县建中棉花协会挂牌成立。付建中引进转基因抗虫棉技术,没几年工夫就让卢龙的棉农收入翻了三番,协会成员增加到1500多人,仅此一项可让每家棉农增收2500元。
后来随着市场变化,棉价出现大幅下跌,收益锐减,严重影响了棉农的积极性。付建中不得不考虑寻找其他的替代农产品。
经过考察,卢龙的谷子种植历史悠久,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让这里成了谷子的黄金种植带,于是,他三赴张家口,向“杂交谷子之父”赵治海取经,引进高产的张杂谷品种,又联合省农科院筛选出“眼皮薄”等本地良种。
2010年,孤竹小金米合作社正式成立。他带着社员在下梨峪建起千亩有机产品基地,严格遵循有机操作规程,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用农家肥滋养土地,虫害靠物理防治,还实行轮作倒茬让土地休养生息。2020年有机产品基地被评为“首批全国有机产品示范基地”。农户在这里不仅实现脱贫致富,还个个变成了懂科学、会技术的新型农民。
2017年,合作社在张家沟、下兴隆庄村建立2100亩绿色产品基地,并成功获得有机、绿色产品认证。付建中深谙产品营销中“讲故事”的力量,他抢注了“孤竹”“首阳山”商标,设计5款专利包装,把伯夷、叔齐的典故印上米袋。投资357万元的加工厂投产后,流水线产出的小金米晶莹饱满,连获国家级名优农产品、国际农交会金奖,成了京津冀伴手礼中的“香饽饽”。
如今,合作社从最初的5人发展到228人,成员遍布卢龙县北部三个乡镇5个行政村,2024年年底总收入达4200万元。孤竹小金米合作社荣获市级、省级、国家级示范社等诸多荣誉,还登上2018年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排行榜300强。付建中本人也先后获得全国明星合作社理事长、脱贫攻坚奉献奖、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荣誉。
产业做大了,付建中没忘乡亲:贫困户免费领种子、学技术,合作社高价回收;几千名贫困户享受分红,累计发放120多万元。为培养“新农人”,他和县职教中心合作搞研学,让学生下田体验“粒粒皆辛苦”。
获得这些成绩,离不开家人的支持。老伴虽然经常吐槽他“退休比上班还忙”,却依然陪伴他到田间地头忙活。两个儿子虽然没跟他一样从事农业种植,也总是无条件支持父亲的事业。
现在,76岁的付建中,依然每天6点起床处理合作社事务,过一两天就去种植基地查看谷子生长情况,还经常去外地参观交流,学习新技术新经验。
谈到未来规划,付建中掏出小本本:开发小米茶冲、煎饼,和高校合作研制含益生菌的小米酸饮品,还要搭上文旅快车。他的梦依然远大:“我就爱看金灿灿的谷子堆成山——那可是咱卢龙的‘金种子’!我的目标就是让孤竹文化和小米一起走出去!”
来源:秦皇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