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皇岛市中心出发,一个小时左右,车辆驶出京秦高速卢龙东收费站,片刻便抵达卢龙县燕河营镇东吴庄村。这个依偎在长城脚下的村落,在抗日战争时期是铜墙铁壁般的堡垒村。
“刘月英就是我们村走出去的英雄,1943年8月入党,担任妇救会主任,是响当当的支前模范。”东吴庄村党支部书记佟艳红指着村里刚修好的水泥路说,如今高速公路通到村旁,村里的大街小巷都是水泥路,老人要是知道家乡现在变化这么大、老百姓生活这么好,一定也会很欣慰。
时光回溯到1942年秋。当中国共产党开辟滦东根据地的工作队踏进东吴庄村时,刘月英打开了自家的木门。从此,这个小院成了冀东抗战最坚实的“堡垒户”之一。长夜漫漫,油灯在屋内摇曳,借着灯光,儿子吴祥久跟工作队的干部在里面开会。刘月英用厚棉被捂住窗户缝隙,来到屋外放哨,一直守到“鸡叫二遍”。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生死考验时刻相伴。
1943年5月,工作队干部刘宝胜、赵小波刚在刘月英家歇下,日伪讨伐队便包围了村庄。千钧一发之际,刘月英一把掀开炕席,揭开地洞方坯将二人藏了进去。
“八路在哪儿?”敌人冲进院子用枪托狠狠砸向刘月英。面对逼问,她咬紧牙关,始终摇头。敌人见搜不到,便向其他地方找去。直至夜深敌退,刘月英才扶出二人,端上热气腾腾的米粥。
1943年冬深夜,一名浑身是血的八路军侦察员用最后一点力气敲响了刘月英家的大门。听到敲门声,刘月英与丈夫立即将伤员抬进家中,用盐水给伤员擦洗伤口,又冒险取出弹头。第四天伤员刚有好转,日伪军又来了,刘月英急忙把伤员藏了起来。敌人闯进刘月英家里,到处乱翻,又狠狠拷问,刘月英咬紧牙关硬是没有吐露半个字。敌人见查不出什么,才悻悻离开了院子。
1944年秋末,百套军装的紧急任务下达。因为没有经验,刘月英当即派儿媳背着30枚鸡蛋徒步去外村请来裁缝传艺。当村里的妇女们挑灯赶制的军装送达时,部队干部十分感激。
刘月英有四子一女,她不仅和长子吴祥久在村中坚持斗争,还先后将二子吴瑞凤,三子吴瑞泉也送到部队。抗日战争时期,全家八口人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8月,她荣获卢抚昌联合县“抗日支前模范”称号;1946年5月,冀东区党委赠送“革命之家”匾额;1950年春,河北省委领导亲手授予“优秀军属”“民主之家”证书。她的功勋被历史铭记。
刘月英二儿子吴瑞凤的女儿吴会茹现居唐山市丰南区,她用手机发来照片,给记者展示父亲吴瑞凤获得的各种纪念章。她说,国家和人民都不曾忘记老人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的贡献。
“我孙子吴佳豪去年考上了黑龙江科技大学,就在学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读书。”刘月英大儿子吴祥久的儿子吴志忠今年已经69岁了,他经常会跟晚辈讲述老人抗日的故事。聊起孩子,吴志忠满脸自豪。他说,孩子的成长受到了老人事迹的滋养,这也是一种传承。
“下次来,新路就全都铺好了。”佟艳红顺手摘下几个山杏递过来,清甜沁人。
青山静默,见证着昔日的烽火硝烟,也凝望着眼前这片热土。东吴庄村的新路在脚下延伸,如同村民的生活,越走越顺。
记者手记:
烽火映初心 接力写新篇
当69岁的吴志忠骄傲地谈起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求学的孙子吴佳豪;当吴会茹轻轻地抚摸父辈留下的勋章,回忆起老人生前的点滴;当村党支部书记佟艳红早上5点就开始接听村民的电话,为了尽快建好村里的水泥路,风风火火地调解邻里纠纷……我越来越理解刘月英一家的家国情怀——那是信仰的接力棒,是烽火岁月淬炼的赤诚,在一针一线的军鞋里,在舍命守护的地洞中,在几代人对家国大义的不渝传承中,也在村干部为乡村振兴的奋斗担当上。
来源:秦皇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