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争有我——365百姓故事汇】
6月20日,71岁的周庆信从花厂峪抗日纪念馆回到位于秦皇岛青龙满族自治县县城的家中。这段近100公里的路程,这些年他已走了很多次。这次回家休息几天后,他将再次回到纪念馆,用他的话说,“只要花厂峪还需要我,我就继续坚守在这里!”
周庆信出生于1954年,家乡在青龙满族自治县凤凰山乡汤杖子村。他的父亲周子丰是远近闻名的战斗英雄,1943年至1944年任八路军七区队三连连长和凌、青、绥工委办事处联络科长,在花厂峪革命根据地,他参加过龙头大捷、义院口伏击战、花厂峪阻击战等大大小小战斗近百场,劫军车、烧炮楼、拔据点,抒写了保家卫国、英勇善战的英雄赞歌。
周子丰从小教育儿子周庆信谨记家训——“家庭和睦、积德行善、为官清正、精忠报国”。
周庆信秉承父亲的遗愿:“一定要去花厂峪,永远不能忘了老区人民,要多为老区办点事。”他像父亲一样,把全部的心血洒在了这片热土上。在筹备花厂峪抗日纪念馆的建设过程中,他不顾条件艰苦,每天为纪念馆奔波,筹资金、查资料、访前辈、忙考察……周庆信经常忙得两三个月回不了县城的家。有一次家被盗,只能委托亲戚帮忙去看看。
2010年7月,花厂峪抗日纪念馆正式开馆。开馆前,周庆信把一家老少四代50多口人特意召集到花厂峪村,成了纪念馆的首批参观者。抚摸着纪念馆内父亲在抗战时用过的马鞍,看着纪念馆内父亲的战友们和为抗战牺牲的花厂峪父老的遗物,周庆信禁不住热泪横流。子女们终于理解了他的执着。
花厂峪抗日纪念馆建成后,周庆信义不容辞担任了“首席讲解员”“红色讲解员”,分析当时的抗战形势、讲解抗战历史,讲起来总是声情并茂。特别是他从父亲那里得到的关于花厂峪鲜为人知的革命故事,打动了很多参观者。最长的讲解需要两个小时,赶上夏季最忙的时候,周庆信从上午8点一直讲到下午5点。
花厂峪抗日纪念馆自建成以来,接待300多个单位7万多人次,周庆信作专题抗战历史报告会47场次,花厂峪的革命故事传向四面八方。
“我是在完成父亲的遗愿。当年他对我的叮嘱,不仅仅是一个父亲在叮嘱儿子,而是老一辈共产党员对后辈的殷切期望。这是一种伟大的红色传承。”周庆信说:“讲得次数再多,心里也乐意,人家来参观,我讲解得好,就是发挥红色教育基地的作用,这是花厂峪的光荣。”
周庆信的一言一行对下一辈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00年,在河北电视台、秦皇岛电视台联合拍摄专题片《风从故乡来》,周庆信9岁的孙女周佳欣参加拍摄。当时正值盛夏,天气炎热,拍摄从上午8点一直到下午4点,虽然十分劳累,小姑娘一直坚持到拍完,最后累到虚脱,但她说:“爷爷是我的榜样,跟他比起来,我受的这点苦算不了什么。”
周庆信的孙子周开泰上大学,放寒假回来一天都没有休息,马上投入到志愿者服务的行动中去。在学校时,周开泰参加学校演讲,讲述曾爷爷、爷爷的先进事迹,老师和同学深受感动。
一抹红色艳,家风传万里。周庆信虽已上了年纪,却从没有停止过自己的脚步。让他欣慰的是,他的这份执着深深感动并带动了家人,家风家训得以传承发扬,这是一个家族生长的根,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命脉。
来源:秦皇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