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衡水市人民医院导医问答系列五——炎炎夏日,如何科学预防中暑:一份关乎生命的健康指南)
骄阳炙烤着大地,热浪一波接一波地袭来。某工地一名40岁的建筑工人因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作业突然晕倒,体温已高达41℃,被确诊为重度中暑(热射病),经过ICU全力抢救才脱离生命危险。这样的案例每年夏季都在各地不断上演。中暑绝非简单的"太热不舒服",而是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高温相关疾病死亡的人数超过16万,其中绝大多数与中暑有关。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极端高温天气越来越频繁,请您趁热收下这份预防中暑健康指导吧!
一、中暑:只是"热"那么简单吗?
中暑是人体在高温环境下,由于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散热功能衰竭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热损伤性疾病。它是一种威胁生命的急症,严重者可导致脑损害、肾衰竭甚至死亡。中暑常发生在高温、高湿、无风环境,当外界温度超过32℃、湿度大于60%时,中暑风险显著增加。值得注意的是,中暑并非突然发生,而是一个渐进过程,通常经历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再到重度中暑三个阶段。
先兆中暑表现为大量出汗、口渴、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轻度中暑时体温升至38℃以上,出现面色潮红或苍白、恶心呕吐、皮肤湿冷等症状;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重度中暑,此时体温超过40℃,无汗,患者出现意识模糊、抽搐甚至昏迷,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高达50%以上。
二、哪些人群容易中暑呢?
传统观念认为中暑主要威胁户外工作者,实则不然。以下六类人群尤其需要提高警惕:
1. 老年人:
体温调节功能减退,常伴有慢性疾病,且对口渴感知迟钝。
2. 婴幼儿:
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更易吸热。
3. 慢性病患者: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等患者代谢异常,影响散热。
4. 运动员和体力劳动者:
高强度运动产热是静息状态的10-20倍。
5. 某些药物服用者:
如抗抑郁药、利尿剂等可能干扰体温调节或水盐平衡。
6. 突然暴露于高温环境者:
如从空调房直接进入烈日下,身体来不及适应。
特别提醒
许多办公室白领认为自己不会中暑,实则"空调中暑"现象日益增多--长期处于空调环境导致耐热能力下降,一旦进入高温环境更易中暑。
三、如何预防中暑呢?
科学预防:构建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环境调控
• 居家保持通风,使用窗帘遮挡直射阳光,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6-28℃。
• 户外活动尽量避开10:00-16:00的高温时段,使用遮阳伞、宽檐帽。
• 汽车内温度在阳光下30分钟可达50℃,切勿将儿童或宠物单独留在车内。
第二道防线:行为适应
• 科学补水:高温环境中进行体力劳动或剧烈活动,需大量饮水,每小时饮用2-4杯凉白开或淡盐水(500-1000ml),在高温天气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
• 饮食调整:增加富含钾的香蕉、菠菜等,避免高油高糖食物加重代谢负担。
• 服装选择:浅色、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户外作业者可选用专业降温背心。
第三道防线:体能准备
• 循序渐进的锻炼自己的耐热能力:每天在较热环境中适度活动1-2小时,学会适应热环境。
• 保证充足睡眠:睡眠不足会降低热耐受阈值。
• 戒除不良习惯:酒精和含大量糖分的饮料都会加速脱水。
四、如何抓住急救的黄金30分钟呢?
发现中暑患者时,记住"快、移、降、补、送"五字诀:
1. 快:立即停止活动,转移到阴凉空气流通处。
2. 移:平卧并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
3. 降:体表降温,用冷水擦拭全身,空调调至最低或持续扇风降温。
4. 补:清醒者可给予4~10℃生理盐水口服。
5. 送:出现意识障碍、持续高热应立即送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治疗,途中持续物理降温。
五、你对中暑的认识中有这些误区吗?
误区一:"不出汗就不会中暑"
事实:重度中暑表现为高热、无汗、意识丧失,无汗时要警惕体温调节中枢已衰竭。
误区二:"年轻人身体好不怕热"
事实:近年青壮年劳力型热射病发病率明显上升,与过度自信有关。
误区三:"夏天喝冰水最好"
事实:过冷刺激可能引发胃肠痉挛,建议饮用15-20℃的温水。
结语:高温酷暑,建议家庭配备温度湿度计,关注当地气温和湿度,当气温超过32℃时应提高警惕。高温户外工作,应落实"做两头歇中间"的工作安排。记住!中暑是100%可预防的疾病。多一份知识准备,少一份健康风险。让我们用科学的态度拥抱夏天,健康的享受阳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