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石家庄市人民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唯有仪器运转的细微声音在安静中回响。41岁的范警官静静躺在床上,手臂处连接着两根输送血液的导管,血液在管中如生命之河一般无声流淌。光阴就这样在凝滞的静谧里悄然滑过——当那袋承载着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最终被郑重交付,范警官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第20485例、河北省第859例、石家庄市第25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那一刻,没有澎湃的宣言,只有生命传递的无声重量在病房里静静弥漫。
一切始于三年前那个温煦的春天。2022年,范警官在一次无偿献血过程中留下血样入库。作为河北省鹿泉监狱医院的一名警官,本身学医的他深知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的希望如大海寻针般渺茫。但他内心的声音却清晰而坚定:“其实当时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发自初心的还是救人。”他坦言:“如果真能配上的话,那得是多幸运的一件事情啊!”这份源自医者本能的朴素心愿,是深埋于心底的生命火种,静静等待某一天被命运悄然唤醒。
“幸运”的叩门声在三年后降临。今年3月,当红十字会的电话突然响起范警官的第一反应竟是怀疑遇到了“诈骗”。可当确认无误后,巨大的喜悦瞬间冲散了所有疑虑。“我愿意捐献,什么时候能捐?”他的声音里透着纯粹的激动。这句脱口而出的回应,带着毫不迟疑的热忱,仿佛是早已准备好的答案。
然而,生命之路难免蜿蜒曲折。捐献日期因患者病情变化被推迟了半个月。那十五个日夜,成了范警官心头一段悬而未决的时光。他坦言:“这半个月的时间里,我很是揪心,生怕会出现不好的消息。”这份焦灼的牵挂,早已超越了陌生人的界限——他将另一个生命的重量,默默扛在了自己心上。
守护生命,从守护自己开始。范警官素来热爱篮球场上的奔跑与跳跃,可自接到通知起,他悄然收敛了这些酣畅淋漓的运动,打球时加倍留意不让自己受伤;生活中也刻意避开贪凉的习惯,唯恐感冒侵袭。点滴细微处,皆是对另一个生命郑重的承诺——这份自律的温柔,是医者仁心在平凡岁月里最坚实而细腻的注脚。
三年的等待、四个月的准备、近五个小时的采集……采集终于顺利完成,当那袋鲜红的“生命种子”即将启程奔赴远方,范警官的眼神里流淌着欣慰。他语气温和而坚定地说:“这袋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不仅承载着生命的希望,更承载着一个普通人的初心与担当。”这份担当,正如他作为党员的自觉:“我是党员,这个身份不能只是个称呼。我站出来,是希望用这点行动,让更多人知道这事可行、该做。”
“如果能让更多人因此关注和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那这份付出就有了更多回响,意义就更大了。”范警官这样说道。当医者的仁心与党员的赤诚在血液里交融,便有了最动人的承诺范本:生命对生命的托付,原来可以如此平静而庄重。范警官的奉献,是“救人”二字在时间深处结出的果实,它朴实无华,却蕴藏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