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张家口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留存着丰富的名城史迹及古树名木资源。我市共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历史文化街区7片、历史建筑81处,另有古树名木433株(城镇范围),其中包括一级古树49株、二级古树16株、三级古树47株,古树群3个(共89株),后备资源232株。这些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承载着城市发展的重要记忆。
桥西区作为张家口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与文化传承。这一次,让我们走进桥西,看一看这里的历史建筑、街巷、城墙、古树,在沧桑厚重的历史画卷中,感受跨越百年的边塞风骨与市井烟火。
桥西区历史文化街区
1.堡子里历史文化街区
张家口堡俗称堡子里,国家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始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它不仅是张家口市区的“原点”和“根”,也是张垣大地历经近600多年历史沧桑岁月逐步成长繁荣的历史见证。
张家口堡现占地23公顷,东西长550米,南北长374米,共有明清及民国时期院落478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是全国大中城市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建筑城堡之一,被我国著名建筑专家吴良镛评价为“明清建筑博物馆”。
为了再现古韵,多年来,相关部门坚持“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原则,重点开展院落腾退修缮工作,对478座院落进行修缮、222户危房进行改造。如今这片张家口历史文化街区,既保留了其古朴原貌与历史底蕴,又为当地居民营造舒适生活环境,让市井烟火气与人文底蕴和谐共存。
(修复前的堡子里建筑)
(修复后的堡子里部分建筑)
2.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
大境门位于张家口市区北端,东、西太平山之间,是张家口的标志性古建筑,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门”,与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并称为长城的“四大关口”,是长城关口中唯一以门相称的关隘。
大境门建于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距今有381年历史,是一座条石基础的砖筑拱门。条石层层铺就,青砖整齐砌筑,白灰精心勾缝,长城宛如一条巨龙,沿着山势蜿蜒盘旋,壮丽中透露着历史的沧桑。
大境门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张家口的独特象征。它是万里长城的重要关隘,见证了长城从冲突对峙到和平共处的历史转折,同时,作为张库大道的起点,它是蒙、汉、回、藏等多元文化友好交流的场所,也是万里茶路的重要枢纽,被称为“陆路商埠”,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修复前的大境门)
(修复后的大境门)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来,相关部门精心维护大境门及周边历史建筑,大力整治周边环境,使其风貌得以妥善保护与传承。
桥西区古树名木
古树名木是“绿色活化石”,承载着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双重价值。我市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留存了许多见证城市发展变迁的古树名木。
古树通常指树龄超过百年的树木,古树后备资源通常指树龄在50年以上但不足100年的树木,这类树木具有成为未来古树的潜力,是古树资源的补充。目前,桥西区现有古树名木129株,另外还有古树后备资源186株。
(桥西区部分古树及养护照片)
近年来,我市不断规范和加强古树名木保护,针对辖区内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制定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措施,对普查发现的濒危和病弱古树名木逐棵制定了抢救修复方案,进行修剪树枝、打药、病虫害防治、涂白、清理树坑等树体养护项目,让古树“老有所依”。
在桥西,还有一个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的地方——水母宫。水母宫景区植物种类丰富,拥有40余种树木、80多类花草灌木,植被覆盖率达48%,是市区周边的天然氧吧与避暑胜地。景区内古树保存完好,桧柏、柽柳、丁香等姿态优美、生机蓬勃。近年来,景区对古树进行了全面普查、登记建档,还针对病弱古树制定专项复壮方案,包括改良土壤、防治病虫害、合理修剪等保护措施,全方位呵护古树,让这些“绿色活化石”重焕生机。
(水母宫工作人员养护古树)
策划:王超 孙琳 田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