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信心 增动能——高质量发展一线报道】
5月29日,搭载天问二号探测器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刺破苍穹,开启我国首次小行星采样返回及彗星伴飞任务。在这场跨越10年、穿越数亿公里的深空探测征程中,秦皇岛星箭特种玻璃有限公司研发的四类特种玻璃产品随探测器升空,其中一项全新产品首次航天应用,为探测器应对宇宙射线、±200℃极端温差等深空挑战铸就“透明铠甲”。
星箭公司成立于2000年,至今已有25年,从“神舟”“天宫”“嫦娥”,到飞船、空间站、月球车、北斗卫星……星箭公司已为国家航天领域提供特种玻璃产品近2000万片,始终保持“零瑕疵、零质量差错”的航天纪录。
此次天问二号任务需经历发射段、小行星转移段等13个高风险飞行阶段,对材料可靠性提出极致要求。“我们首次应用的新产品,将在探测器漫长的飞行过程中,在保障能源供应、维持设备稳定运行等方面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助力天问二号按计划完成各项探测任务。”星箭公司总经理卢奕霖向记者介绍,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定走国产化道路,以确保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通过无数次深入各地光学加工制造企业和科研院所学习交流、观摩请教,历经反复钻研与试验攻坚,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踏出了坚实的自主创新之路。
回想当初,技术受制于人,如同命脉悬于他人指尖,谁能甘心呢?公司创始人卢勇深知航天特种玻璃依赖进口的痛点:“20多年前,用于航天器温控的OSR玻璃基片被国外垄断,进口价高达每片300多元,耗费巨资,质量受制于人。”对此,他立下决心带领团队要实现自主研发,打破垄断。
“必须拿出自己的产品!”企业生产技术部部长陆梅回忆说,创业团队多是门外汉,注册资金仅30万元,全靠自筹,现金流几次濒临断裂。面对困境,星箭人众志成城,卢勇卖掉车和房,多方筹资支撑企业。信念只有一个:为中国航天,这点困难不算什么。
这是企业最朴素的信条,也是最有力的担当。2002年,公司产品成功配套了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四号”。25年来,这家扎根渤海之滨秦皇岛的“隐形冠军”,其研发生产的抗辐射玻璃产品填补了我国航天玻璃技术领域的多项空白。
随着火箭尾焰融入星河,渤海湾畔的实验室灯火通明。星箭公司科研团队已启动下一代深空玻璃研发,从护航“嫦娥”探月到助力“天问”探火,秦皇岛的航天新材料产业正以毫米之薄,撑起中国航天万里之遥的硬核征程。
来源:秦皇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