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窗帘之约” “出摊办公” “睦邻客厅”
——秦皇岛市海港区海建里社区用心用情织就党群连心网
每天清晨,海港区海建里社区的网格员段菲都会在社区里转上一圈,抬头看看窗户——如果窗帘拉开、笑脸挂起,她便安心离开;如果窗帘紧闭,她就立刻上楼敲门。这个看似简单的“窗帘之约”,却让独居老人冯素华的女儿至今感激:“多亏社区细心,让我见到了母亲最后一面……”
这是海建里社区党委创新基层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海建里社区党委以党建为引领,通过“窗帘之约”“出摊办公”“睦邻客厅”等特色服务,把办公桌搬到居民楼下,把关爱送到群众心坎上,让党旗在服务民生一线高高飘扬。
海建里社区下辖海建里、海建北里、昌德花园、长城村、碧海云天、博朗园6个小区,共4116户、7000多人,60岁以上老人占比26.7%,其中有一部分是独居或行动不便者。2023年底,社区党委发起“窗帘之约”,与21户特殊居民约定:每天早晨拉开窗帘或挂上“笑脸盘”代表平安,如未能“履约”,网格员则立即上楼敲门。
今年6月的一天,89岁的冯素华老人未如约拉开窗帘。网格员段菲敲门无应答后,迅速联系其女儿到场,发现老人因突发不适卧床。类似的故事还有不少,降压药短缺、突发疾病……“窗帘之约”已多次帮助这些特殊居民处置紧急情况。
“群众需要什么,党组织就做什么。”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张立云说。
“周四他们准来,咱们有问题当场提。”海建北里居民王大爷口中的“他们”,是社区每周三、四雷打不动的“出摊办公”团队。
一张桌子、几把椅子,社区工作人员“摆摊”,能现场解决的当场拍板,难啃的“硬骨头”则记入《“出摊办公”民情日记本》,限时督办。
记者翻开民情日记本,只见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居民的诉求和社区的解决进度:5月8日,有居民反映海建北里小区门前有两辆汽车停放多日,无人问津,影响改造下水管;5月15日,居民建议长城村6栋和7栋之间取消绿化带改建停车位……
每件事项后的“备注”栏里,都有办理进展:5月9日,社区联系到汽车车主,车辆已挪走。5月15日,居民上交了签字材料;16日,社区将材料递交旧改办,等待结果;26日,施工方接到通知并进行改造……
张立云告诉记者,今年3月,为了把老旧小区改造改到群众的心坎上,社区把办公地点搬到居民楼下,集中征求居民改造意见。慢慢地,居民除了反映旧改的事,越来越多的事都愿意找社区工作人员聊聊。
“有咨询如何申请高龄补贴的,有询问怎么办理医保的,也有反映家长里短的,我们能当场答复的就当场答复,能当场办理的就当场办理,不能答复的就记录下来,帮忙协调解决。”张立云说,“后来,为了让群众少跑路,我们还带着公章去现场,能现场办完的就现场办完,减少居民等待时间。”
“没想到下楼在家门口就办完了。”长城村居民李娜,是一个上班族,一直想为父母申请高龄补贴,看到社区“出摊办公”,在楼下咨询了一下,没想到工作人员直接上门收集材料,补贴很快到账。
为了让陌生的邻居变成“睦邻”,2024年8月20日,海建里社区腾出70平方米的空间,打造“睦邻客厅”,并将每个月的20日定为社区“邻里日”,也是社区党群议事的大日子。在这里,居民、党员代表围坐一堂,常常争得面红耳赤,但最终总能找到“最大公约数”。
在第一个“邻里日”,海建里小区一段170多米长的危墙成了焦点。有人主张加固,又有人觉得隐患未消除;有人要求拆除,又有人觉得不安全;有人建议重建,又有人觉得实墙不美观……争议持续了21天。最终,社区党委组织125户居民代表逐户签字,并以80%的支持率敲定方案:1.2米地台+透光栅栏,既安全又不挡视线。
“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没力没钱出主意。”张立云常说,“邻里日”把大家聚在一起,拉近了干群关系,解决了百姓实事。
从“窗帘之约”的温情守护,到“出摊办公”的高效响应,再到“睦邻客厅”的群众协商,海建里社区党委用心用情织就党群连心网。
来源:秦皇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