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微曦,石家庄平安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一片静谧。32岁的刘先生静静地躺在床上,手臂上连接着采集的导管里,殷红的血液无声流淌着。四个多小时的漫长等待,于他而言,是焦灼与希望交织的旅程,更是一场生命对生命的郑重托付——他深知,自己血液中奔涌的生机,即将为一个素未谋面却命悬一线的幼小生命,重新点亮前行的灯火。
十二载的军旅生涯,铸就了刘先生骨子里的担当。从2010年步入军营起,奉献便成为他生命中一道深刻的烙印。入伍期间,无偿献血车旁总能看到他挽起袖管的身影。即便褪下军装成为定州市子位镇人民政府一名普通公职人员,那“献血救人”的习惯,也早已融入了他的生活,成为无需言说的本能。2017年12月一次献血时,他毫不犹豫加入中华骨髓库,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生命承诺。此后经年,他总会在献血间隔期满后如期赴约,“这是好事,时间到了,我自然要去。”朴素的话语里透出军人特有的坚定。
今年5月初,一通来自红十字会的电话打破了平静的工作日常。“您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话音未落,刘先生的心跳已经加速。“激动,太激动了!”回忆起那一刻,他的眼中依然闪烁着光芒。没有一丝犹豫,他当即应允捐献。军人的雷厉风行让他恨不得立刻启程,“能早捐献一天,患者就能少一天的痛苦。”
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家人时,却遭遇了意料之中的担忧。妻子看着年幼的孩子,忍不住红了眼眶:“会不会影响健康?”面对家人的顾虑,刘先生开始了耐心的科普讲解。他找来权威资料,详细解释现代医学技术下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安全性。当得知受捐者只是一个2岁的孩子时,全家人的心都被深深触动了。
“我的孩子也刚刚2岁……”说到这里,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声音哽咽了。他想象着远方那个小患者父母的心情。“将心比心,我没有任何理由拒绝。” 血缘亲情之外的生命纽带,在此刻因痛楚与悲悯而紧紧联结。他心中唯有一个念头,就是希望那个小患者能够赶紧恢复健康,早日拥抱这个世界的万千色彩。
单位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调整了刘先生的工作安排。“这是大爱之举,我们必须全力支持!”领导的话让他倍感温暖。带着单位和家人的祝福,刘先生开启了这段特殊的“救援任务”。
捐献前的准备并不轻松。连续几天的动员剂注射带来腰酸等不适反应,但刘先生从不言苦。医护人员问他感觉如何,他总是笑着回答:“比起那个孩子的痛苦,这算不了什么。”6月9日,采集正式开始。随着血细胞分离机嗡嗡地运转,造血干细胞被一点点分离出来,刘先生对身旁的红十字会志愿者感慨道:“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和共产党员,能够以这种方式贡献爱心和力量,是我的荣耀。”这些“生命种子”将被送往远方,在一个幼小的身体里生根发芽。至此,刘先生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第20300例、河北省第849例、定州市第1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这份跨越血缘的大爱,不仅延续了一个幼小的生命,更点亮了一个家庭的希望。在刘先生看来,这不过是做了一件“应该做的小事”,但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小事”,构筑起了人间最温暖的风景。当被问及是否会鼓励他人加入捐献行列时,他坚定地说:“如果我的经历能让更多人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愿意伸出援手,那就更有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