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筑梦 科普育人
用科技之光照亮青少年成长之路
廊坊市第十七小学航模社团老师正在为学生讲解无人机飞行原理和操作方法。
廊坊市第十七小学科技节活动现场。
本报记者 李新苓 文/图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近年来,廊坊市科学技术协会持续深化与教育、科技、团委等部门的协作,以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航天创新大赛等活动为抓手,扎实推进“青少年素质提升行动”。同时,借力新的表现形式和多元传播方式,通过科普进校园等形式,建立参与式、体验式、沉浸式科学普及新模式,全面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激发科创热情,用科技之光照亮青少年成长之路。
4家中小学成立科学技术协会
厚植科学沃土
“同学们,你们见过带电线的电话吗?”“世界上第一部电话,是谁发明的呢?”“你们现在常用的手机里有什么奥秘呀?”……3月17日,在廊坊市第一实验小学礼堂,一堂别开生面的趣味科普课开启了我市首次中小学科学技术协会活动序幕。
廊坊市科学技术协会特邀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王水弟以“手机里的奥秘”为主题,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们知道了手机核心元件是集成电路,并了解了集成电路制造过程。
“教授的讲座很有意思,我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长大后,我也要做科学研究,发明更多方便我们生活的工具。”廊坊市第一实验小学六年级八班学生崔博文说。
“大多数小学生和初中生能够熟练使用手机,但仅停留在手机的使用上,没有看到过手机的内部结构,更不知道手机越来越强大的原因。”王水弟表示,希望通过活动,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科学教育肩负着培养青少年科学兴趣、树立科学志向的重要使命,对人才成长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今年3月份,廊坊市第一实验小学科学技术协会、廊坊市第十中学科学技术协会、廊坊市第六小学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中学第一附属小学科学技术协会成立。4家中小学科学技术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市在科学教育领域迈出新步伐,旨在进一步推动青少年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工作,为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搭建平台。
“廊坊市第一实验小学科协的成立,既是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基层实践,也是构建校地社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突破。”廊坊市第一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韩术辉表示,学校以科学家精神为引领,以科教融合培育师生创新能力,以示范标杆辐射全市科学教育,通过系统化专业化平台建设,为青少年成长厚植科学沃土,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廊坊智慧。
“这一举措不仅为中小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也为全市的科学教育事业注入了新活力。”廊坊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黄运然表示,他们将积极探索科学教育工作新路径,进一步汇聚各方优质资源,广泛搭建人才成长平台,激发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浓厚兴趣,为廊坊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科普活动进校园
提升科学文化素养
“蘑菇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它们是独立的‘真菌王国’!”廊坊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周志国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廊坊市第一实验小学学生阐释蘑菇的生物分类、生长环境及生命周期。通过对比香菇、平菇、金针菇等常见可食用蘑菇的形态特征,学生们了解了“伞菌”“多孔菌”等专业术语。
为全面贯彻《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激发青少年科学探索精神,5月13日,廊坊市第一实验小学依据《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统筹校内外优质科学教育资源,携手廊坊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开展“博士专家进校园”系列科普讲座活动。
互动环节中,学生们踊跃发言。“有没有可以吃的绿色蘑菇?”“为什么越漂亮的蘑菇越有毒?”“所有颜色鲜艳的蘑菇都有毒吗?”周志国一一细致解答。
此次活动是廊坊市第一实验小学“双减”背景下科学教育创新的重要实践。该校通过链接科研资源,打破课堂边界,让知识从书本走向生活。这场沉浸式科普之旅,不仅揭开了蘑菇的神秘面纱,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探索生命科学的种子。
“如果小行星撞地球,我们能像电影里那样用核弹炸毁它吗?”4月7日,在廊坊市第六小学开展的“调皮的小行星”航天科普讲座现场,学生们踊跃提问。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骨干研究员、博导李明涛以团队提出的“以石击石”创新防御方案为例,深入浅出地科普了科学家的应对策略,并鼓励学生:“宇宙的未知需要你们用智慧探索,未来或许就藏在你们的奇思妙想中!”
李明涛以生动幽默的语言,带领同学们走进小行星的神秘世界,通过趣味动画和真实案例,讲述了小行星的起源、分类及运行轨迹,并重点解析了“调皮小行星”脱离轨道造访地球的奥秘。
“开展这次活动旨在弘扬航天精神,激发青少年探索宇宙的热情。我们始终将科学教育作为特色发展方向,通过成立未来科创中心、开设无人机编程等课程、举办航空航天科技节等举措,持续深化与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等高校的合作。”廊坊市第六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夏连明说,这是廊坊市第六小学科学技术协会成立以来组织的首场专家讲座,未来将继续以多元活动播撒科学火种,助力青少年逐梦。
加大科学实践力度
培养创新创造能力
空气大炮、变色可乐、液氮蘑菇云、伯努利喷泉……今年4月底,廊坊市第十七小学举办了为期4天的“智趣童年·科技筑梦”科技节活动。学校科学类社团带来了许多有趣的科技小作品和科学小实验,学生们一一体验,现场笑声、掌声不断。
“智趣童年·科技筑梦”科技节活动中,校园变身为“科技乐园”,设置了38个展位,60余个互动项目,包括机器人、VR、编程、航模、科学实验、3D打印、科学秀等。
科学秀现场,科学老师带来一系列有趣且富有启发性的科学实验表演,让学生们在欣赏精彩实验的同时,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互动实验环节,学生上台亲身体验,激发了动手积极性和科学兴趣。
在展示区,机器人社团设置了机器人搭建环节。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创新等方式进行合作和探究式学习,利用机械知识以及编程知识去掌握设计机器人的整体过程,通过设计机器人模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我们经常开展科学普及性、技能训练性、科技创新性活动,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构建校际科技交流平台,营造‘人人学科学、人人爱科学’的校园氛围。”廊坊市第十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刘爱国说,希望同学们以好奇为舟、以实践为桨,在人工智能体验、创意编程挑战、科学实验工坊等多元创新的科技实践活动中,尽情遨游科技海洋。
近日,由廊坊市科学技术协会、市教育局联合主办的第39届廊坊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圆满结束。本届大赛以“创新·责任·诚信·合作”为主题,共征集参赛作品3100余项,参与师生及科技辅导员超6万人,创历年新高。
科技创新大赛评选出市级奖项1325项,包括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121项、科技辅导员创新成果125项、青少年科技创意105项、科学影像116项、优秀科技实践活动45项以及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画813项。获奖作品涵盖物理与天文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环境科学等八大领域,创意新颖,构思巧妙,充分展现了廊坊青少年在科学探究和实践创新方面能力。
近年来,廊坊市科学技术协会积极推动优质科普资源进校园,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开发开放优质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充分利用科学教育资源助推“双减”工作,进一步发挥组织优势,深化“全域科普”理念,着力打造全域协同、上下联动、规范发展、智慧传播的科学素质生态建设,也呼吁更多学校、企业和社会组织加入科普行列,共同为青少年搭建更广阔的实践平台、提供更丰富的资源支持、营造更浓厚的创新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