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筑牢生命防线,守护青春成长)
现场的互动问答,让近三百名师生掌握了“黄金急救技能”,为校园安全再添一道坚实防线。
“一名学生突然倒地,失去意识,呼之不应,作为第一目击者,我们该怎么办?”活动开始,急诊科杨俊礼医生用真实案例引发全场思考。通过播放心肺复苏教学视频,让在场师生深切感受学习急救技能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一名学生突然被糖果卡住喉咙,面色青紫、无法呼吸——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急诊科副护士长牛媛媛深入浅出的讲解海姆立克急救法“解锁”呼吸道异物梗阻后,重点强调气道异物梗阻是儿童及成人常见的意外伤害,若未在4分钟内有效施救,可能导致窒息甚至死亡。“海姆立克急救法操作简单、效果显著,是每个人都应掌握的‘急救技能’。”
授课结束后,为了让知识“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活动设置了模拟实操环节。现场通过情景剧还原了食堂、运动场等场景下的突发状况,邀请同学们上台积极参与。一位同学在成功“救下”模拟丧失意识的同学后激动地说:“这种培训真的很实用,不仅能保护同学,关键时刻还能帮助更多人。”
同时,急诊科何佳起医生亲自示范,演示了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操作要领:对于清醒的成人或儿童,施救者需站在患者背后,双手环抱其腹部,快速向内上方冲击;若患者失去意识,则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拨打120。师生分组在医护指导下练习急救手法。“手臂位置要再往上一点”“冲击方向是向内上方发力”。衡水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穿梭于各组间逐一纠正动作。职高在读的王同学在练习后感慨:“以前觉得急救是医生的事,今天才发现自己也能成为生命的守护者。”
此外,针对低龄儿童和婴幼儿,急诊科护士长王岩特别展示了海姆立克急救的“拍背压胸法”,并强调:“急救动作需力度适中,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衡水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马国营表示,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不足5%,而发达国家可达30%以上。推广心肺复苏及海姆立克法等急救技能,是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的重要一环。衡水市人民医院内科第一总支部第八党支部书记、急诊科主任王璞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将联合医疗机构开展更多急救科普“五进”(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活动,助力构建社会急救网络。
衡水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始终重视全民健康,关注百姓全生命周期健康要素,通过开展急救知识、应急技能等科学普及活动,提高公众在突发事件中的自救互救能力,打造“人人会急救,急救为人人”的健康安全文化氛围,引导全民健康生活,守护最后一道生命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