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至深圳的漫长高速公路上,大车司机张师傅已经奔跑了十多年。车轮滚滚,岁月如梭,这位1984年出生的秦皇岛汉子,不仅用方向盘丈量着祖国的山河,更用热血书写着不平凡的生命故事。
今年3月,一通来自红十字会的电话,让这个常年奔波在路上的男人停下了脚步。“您与一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您愿意捐献吗?”电话那头的声音,唤醒了张师傅十年前的承诺。2015年献血时留下的那管血样,如今正在另一个生命里种下希望的种子。
“我们跑长途都排着班呢,请假确实不容易。但这是救命的事,我必须去。”张师傅朴实的话语里透着坚定。他提前与公司协调好班次,安排好往返行程,就像他每次出车前仔细检查车况一样认真。这位累计献血8800毫升的“献血达人”,再次选择了伸出臂膀,为素不相识的生命续航。
张师傅的爱心之路始于2005年。那时年轻力壮的他,在街头看到献血车便走了上去。这一走,就是近二十年的坚持。“一有时间就去献血”成了他的习惯,8800毫升的热血,足以挽救数十个生命。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次在运输间隙的爱心奉献,是对生命最质朴的尊重。
“我们跑长途的,见过太多意外。”张师傅说,“能帮一把就帮一把。”简单的话语里,是一个普通劳动者最朴素的人生哲学。车轮滚滚,他的爱心也随之传递到四面八方。
回忆起最初加入中华骨髓库的情景,张师傅不禁莞尔:“那会儿还以为要从脊柱抽骨髓呢,知道现在是从外周血采集,心里就踏实了。”这份质朴的坦诚,正是千万普通捐献者的真实写照。正是这种对生命的敬畏与对科学的信任,让他在2015年义无反顾地留下了血样。
其实,这并非张师傅第一次接到配型成功的消息。几年前的那次“擦肩而过”,让他更加珍惜眼前的机会。“十年了,等了这么长时间,终于能完成这份承诺了。”
5月19日上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采集室里,张师傅平静地躺在采集床上,望着血细胞分离机中缓缓流动的血液,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四个多小时后,这些被医学称为“生命种子”的造血干细胞,即将开启一场“生命速递”。张师傅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第20123例、河北省第845例、秦皇岛市第5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这个夏天,张师傅用他的热血,为另一个生命按下了“重启键”。在这条爱心之路上,正是这一个个平凡而温暖的选择,让我们的世界,永远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