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23到97,保定如何打造“博物馆之城”)
直隶总督署博物馆。 保定日报记者 罗大庆 摄
保定日报记者 刘赛 李萌
当晨光掠过直隶总督署飞檐,淮军公所博物馆数字化戏曲展厅亮起暖光,青砖上的戏服投影随脚步变幻,重现百年梨园盛景。
这样的场景,在2022年4月印发的《保定市“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中早有清晰勾勒:以“一核、四区、三带”空间体系为骨架,将古城底蕴、红色记忆、产业特色熔铸于十大博物馆系列,坚持“提质”“增量”并举,构建“百馆之城”的四梁八柱。
自2021年保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打造“全国博物馆之城”目标,从23家到97家,4年间保定博物馆数量实现4倍增长,其中全市非国有博物馆占比超半数。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串起古城底蕴与现代活力,成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生动实践。
深挖历史底蕴,古城文脉绽新颜
莲池书院博物馆。 田永清 摄
打卡盖章、即兴赋诗、歌舞朗诵……5月10日,莲池书院博物馆,诗词大会正上演古今对话——投壶挑战与飞花令点燃游人热情,书法区墨香氤氲。
保定以“博物馆之城”建设激活三千年文化基因,让历史遗产变身可触摸的现代IP。漫步保定街头,从综合性展陈到主题性展示,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一座座特色博物馆如同散落的明珠,串联起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
莲池书院博物馆与河北大学共建以来,打造“书院+学院”协同育人、“校内+校外”科研创新、“线上+线下”展示交流、“文化+IP”产业融合发展等体系,通过一系列出新出彩的文化活动让莲池书院博物馆成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据统计,莲池书院博物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共举办52期莲池大讲堂,线上线下观众超过3200万。同时围绕“礼、乐、射、御、书、数”开展“四礼八节”系列惠民文化活动,今年已举办展览及各类活动40余场,直接参与人数近1万人。
看,满城汉墓的金缕玉衣“活”了起来。
在保定市博物馆,参观者只需轻轻扫码,就能与文物“互动”,探秘汉代工匠如何将上千块玉片编织成衣的全过程。
该馆作为综合性博物馆,以科技赋能沉浸体验,让文物“开口说话”。同时策划推出“保定记忆”“直隶风华”等更贴近本土文化专题展览,掀起博物新热潮。其中,保定市博物馆《保定故事》基本陈列获评“2022年度河北省十大精品原创展览”。
听,作为“北方戏窝子”的象征,淮军公所(中国古戏楼博物馆)里老调高亢。
在这里,每周的戏曲展演总是座无虚席,当老调梆子的唱腔响起,台下观众情不自禁跟着打拍子,更有戏迷朋友登上戏台,与名家同台献艺,圆梦梨园。余音绕梁时,移步园中,开启穿越时空的沉浸之旅。
该馆打造“和润公所”“美蕴保定”沉浸式体验等亮点项目,为游客提供集打卡、互动、体验于一体的戏曲文化新场景。
“在这里不仅能看戏,还能穿戏服、学身段,在百年戏楼里当回‘角儿’,令人回味无穷。”游客郝园女士说。
多元共建聚能,激活场馆建设“新引擎”
以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等项目为依托,保定致力于构建国际一流的自然科学博物馆体系,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
穹顶展厅内,世界唯一的董氏中华猛龙骨架化石标本在光影中勾勒出亿万年前的洪荒图景。
在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这件“镇馆之宝”的背后,是保定以“多元主体合作办馆”模式破题文博建设的创新实践。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面对国家级科研机构的资源外溢需求,保定以“资产所有权、藏品归属权、管理运营权”三权分置改革为突破口,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构建“政府建馆、机构运营”合作模式。
政府出资完成7.31万平方米场馆基建,保留所有权;科研团队主导展陈与运营,实现“专业力量做专业事”。
这一机制催生“保定速度”——从规划到开馆仅3年,年接待游客170万人次(相当于北京总馆5年量),“我在保定修化石”等主题研学活动叫好又叫座,使其成为集展陈、科研、教育于一体的京津冀文化地标。
在引入高端资源的同时,保定以“民办公助”激活民间文化存量。
顺平县民俗博物馆内,400余件农耕老物件在政府免费提供景区庭院10年、全程代办备案、协调专家布展等支持下,将农民家族三代收藏转化为全民文化记忆。 为扶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保定通过系统化培育民间策展人,优化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生态,出台《非国有博物馆资金扶持办法》,以专项补贴激活运营活力。 社会力量筹建的保定市太行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员日记博物馆、保定市南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等,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百姓受益”的良性循环。 目前,全市非国有博物馆占比超半数,呈现“大馆展底蕴、小馆见精微”格局。
在产业融合层面,博物馆正在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高效“粘合剂”。
高碑店市的中国门窗博物馆,以千年门窗演变史展陈吸引全球1000余家企业共话绿色健康建筑的发展方向与技术革新;安国市中药文化博物馆一馆看尽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医药文化传承、地方特色中医药文化成就,成为“中医药+”产业生态的重要一环……
“博物+”体验破圈升级,让历史“活”在当下
保定军校纪念馆。保定日报记者 罗大庆 摄
少年们在军校纪念馆触摸滚烫的军事历史,游客在饮食博物馆亲手烤制“驴火”,文献爱好者与泛黄的《申报》创刊号隔空对话……众多博物馆正在突破传统展陈边界,将文化记忆转化为“可游、可学、可玩”的多元体验空间。
锈迹斑斑的军刀、泛黄的军事手稿、沉浸式剧本演绎……保定军校纪念馆把历史课搬进文物现场,让青少年详细了解保定军校历史及风云人物的英雄事迹,沉浸式军事文化体验让这里成为京津冀研学爆款。
姜洋 摄
“舌尖上的博物馆”带游人吃出非遗新鲜感。在保定宴饮食博物馆,驴肉火烧从特色小吃升级为文化符号,游客不仅能跟着老师傅揉制火烧饼,还能在“节气美食节”体验包粽子、包饺子。非遗市集里,老字号摊位飘香,梆子戏、相声助兴,这里让食客在美味中流连忘返,成为“可吃的非遗秀场”。
今年新开的保定文献博物馆,用一份雍正年间的《邸报》惊艳全城。从泛黄的《人民日报》创刊号到抗战时期油印小报,300余件文献珍品构建起纸页里的光阴故事。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都海虹说:“近年来保定市博物馆建设如火如荼,既有大众化的厅堂,又有专业化的馆所,的确是丰盈了百姓生活。比如保定文献博物馆,对于从事新闻史研究与教学25年的我来说就很有吸引力。它的馆藏品类丰富而专业,具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而该馆也是这座城市助力民间力量开办博物馆的一个缩影。我也计划着今后有机会把新闻史的实践课堂开到那里去。”
从国家级场馆到民间场馆,在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的“京畿重地”保定,以管理体制多元、展陈内容多元、场馆形态多元的博物馆生态体系,勾勒出“博物馆之城”的靓丽天际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