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精准施策
筑牢城市公园生态安全屏障
为深入践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提升城市公园生态韧性,市清水河滨河公园事务中心以“防治+研究”双轮驱动战略为核心,创新构建“枝头手术—精准施药—科研破译—范式升级”全链条公园植物保护体系,为市清水河滨河公园构筑起立体化生态防线。
一、聚焦病害“外科清零”,阻断传播源头
针对松大蚜、桃树介壳虫等典型植物病害,公园组建专业养护团队开展“动态清零”行动。通过建立三级病虫枝分级标准(Ⅰ级:轻度虫蛀,病斑<10%;Ⅱ级:主干分叉二级枝枯死;Ⅲ级:主干受损超30%),实施精准修剪作业。修剪后再采用植物愈合剂封闭切口,阻断病菌侵入路径,实现病害传播链“动态归零”。截至目前,已累计清理病虫枝、虫茧、虫卵、病源组织等2.3万处,树木健康指数同比提升11.2%。
二、实施药雾“精准狙击”,践行绿色防控
在病虫害高发期,公园依托“三轮车+背负式喷雾器”联合作业模式,采用多菌灵、百菌清等低毒药剂开展精准施药。通过优化药剂配比与施用频次,实现药剂用量减少40%的同时,病虫害防控效率达92%以上。以油松枯针病防治为例,单株施药量从传统50ml降至20ml,有效降低化学药剂对土壤的生态干扰。
三、深耕实验室“分子博弈”,破解致病密码
事务中心科研团队建立“虫卵-幼虫-成虫”全周期监测体系,突破传统防治“重成虫轻虫卵”的技术瓶颈。针对松树红蜘蛛等常发病害,运用高清拍摄成像技术建立《滨河公园虫害图谱》,收录桃蚜、叶螨等49种害虫的体长、体色、触角等12项特征参数,实现虫害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8%。
四、构建防治“智能范式”,赋能科学决策
事务中心技术人员整合近五年植物病虫害发生数据与气象温湿度模型,构建植物病虫害预测热区图谱,将病虫害预警响应时间提前20天。通过搭建“监测-诊断-处置-复盘”全流程管理系统,实现防治作业标准化率100%、防治记录可追溯率100%。
截至目前,市清水河滨河公园植物健康指数达90.7%,较2021年提升4.1%,植物多样性指数增长22.5%。未来,事务中心将持续深化“防治+科研”融合创新,为公园植物筑起“科技护盾”。
通讯员:张晓敏 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