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线又搭桥,对接更高效
——“河北福嫂”出圈记②
4月29日,邢台市“河北福嫂”进京津工作推进会现场,北京一家家政服务平台工作人员(前排中)介绍北京家政市场岗位信息。 河北日报记者 张昊摄
最近,在北京的一些社区物业和党群服务中心,出现了一种可以为雇主和家政员牵线的家政社区机器人。
在机器人屏幕上,点击“找阿姨”,就能看到家政员的工种、籍贯、学历、年龄、经验、工资等信息,根据需要选择阿姨;家政员也可以点击“抢单”,选择自己中意的订单。
这个机器人,来自河北保定,是该地向北京输送“河北福嫂”的新方式。
围绕对接京津服务,近年来,河北持续创新供需对接形式,搭建沟通桥梁,畅通输出渠道,推动京津冀地区家政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
4月29日14时30分,邢台市“河北福嫂”进京津工作推进会准时开始。
这是供需对接会,也是一场欢送会。参加人员有京津冀三地的家政企业,也有8名即将进京就业的“福嫂”代表。
“感谢‘娘家人’妇联组织,让我有机会出来务工挣钱。马上就要去北京上户了,我一定努力工作。”推进会上,50岁的李兰英说。
李兰英是宁晋县榆树庄村人,之前在本村服装厂打工,一直想出去闯闯,但由于学历不高、年龄偏大,总找不到机会。去年,听说当地妇联在村里组织家政公开课,就马上报了名。
令她没想到的是,参加完培训,就签约了河北百灵家政服务有限公司,获得了到北京务工的机会。
“对接会开到‘家门口’,京津冀三地家政企业坐在一起,沟通市场需求,深化培训合作,‘河北福嫂’进京入津的通道才能更畅通。”省妇联相关负责人说。
从“散兵游勇”到规模化输出,“河北福嫂”走向京津家政市场的路并不平坦。
2013年,河北百灵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副经理武佩就进入了家政行业。“几年前,为帮助家政服务员打开京津市场,我联系了两地数十家家政公司。连续登门好几次后,北京一家公司才同意试试看。”武佩说。
如何打通家政人员进入京津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河北省妇联持续加强与京津妇联、三地家政行业协会和家政企业联系,推动签订一系列合作协议,不断扩大合作空间,扶持共建输出输入基地,鼓励“河北福嫂”依靠勤劳双手在家政行业闯出一片天地。
“河北福嫂”想来,京津客户需要。基地要做的,就是架起一座双向奔赴的桥梁。
4月25日10时,在河北文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河北福嫂”陈会岩与北京宝妈赵女士开始了线上面试,同步出现在画面中的赵晓静,不时做着记录。
“这两天,我们正忙着安排面试,咨询电话一个接一个。”作为公司在北京输入基地的职业经理人,赵晓静随时关注着北京市场需求。
需要育儿嫂,辅食要做得专业,懂早教训练;需要月嫂,会做产康……一旁的登记册上,北京用工机构提的要求一一被记下。
赵晓静说,她要把这些记录及时反馈给总部,以便公司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更新培训内容,提升“河北福嫂”的能力素质。
像河北文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一样,截至目前,河北各地在京津建立60个“河北福嫂”进京津输入基地,依托基地与京津家政企业开展500余场线上线下招聘对接会,为“河北福嫂”在京津更好就业提供便利。
不断拓展供需对接渠道,今年,河北省人社厅还将紧盯京津家政服务领域,全面摸清就业需求,在各市举办“河北福嫂进京津家庭服务业人力资源对接交流会”“河北福嫂家政大集”等活动,向京津输出更多家政服务人员。此外,河北还持续组织开展“福嫂”进京促就业活动,采取公路包车、铁路包厢等方式,送“福嫂”进京。
5月15日一大早,在北京的“家”里,陈会岩就忙活起来。
宝宝还在睡觉,她仔细收拾好房间,穿上围裙,来到厨房。丝瓜鸡蛋、木耳山药,还有一个汤,这是宝妈赵女士的早餐食谱。
照顾饮食起居、指导母乳喂养、传授护理技巧,几天下来,陈会岩的专业服务让赵女士减轻了不少负担和焦虑。
“我从过年就一直都没回保定老家,订单已经排到7月份了。”陈会岩笑着说,现在在家里,她的收入撑起了“半边天”。
(河北日报记者 王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