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一个普通的工作日,石家庄市人民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26岁的小杨静静地躺在床上。四个多小时的采集过程中,鲜红的血液在导管中缓缓流动,分离出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将成为另一个生命的希望。这一天,他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第20088例、河北省第844例、邯郸市第21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故事要从十多年前说起。当时还在上小学的小杨,在一篇课文中第一次了解到血液病患者的困境。“那些文字里描述的孩子们苍白的面容、渴望生命的眼神,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小杨回忆道,年幼的他萌生了一个念头:“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帮助到别人该多好。”
这个善意的种子,在爱的土壤中悄然生长。小杨的母亲是当地红十字会的一名工作人员,从小带着他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在母亲言传身教下,助人为乐的理念如同春雨般滋润着小杨的心灵。“妈妈常说,能帮助别人是一种福气。”这句话成了小杨人生信条的一部分。
2023年母亲节那天,小杨跟随母亲在红十字会做志愿服务时,一份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册吸引了他的目光。“这不正是入库的好机会。”没有太多犹豫,小杨当场留下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就像完成了一个与童年自己的约定。”他微笑着说。
命运的回响来得比想象中更快。去年12月,小杨接到了配型成功的电话。“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激动和兴奋,甚至有些不敢相信。”但紧接着,一个现实问题摆在了面前——体重只有110斤的他,距离捐献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绝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体原因让一个生命失去希望。”怀着这样的信念,小杨开始了他的“增重计划”。
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个曾经对饮食不太在意的年轻人,开始严格规划自己的三餐。高蛋白、高营养的食物成了每日必备。下班后的闲暇时光,他开始跑步锻炼。“有时候实在吃不下,但想到那个等待救助的孩子,就会再坚持多吃几口。”短短几个月,小杨的体重增加了近30斤。当体检合格的通知传来时,他长舒了一口气:“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小杨所在的公司得知他要捐献造血干细胞后,给予了全力支持。“领导主动帮我调整工作安排,同事们也都鼓励我,这让我特别感动。”更触动他的是,当他得知受捐者是一个年幼的孩子时,心疼得说不出话来。“我无法想象这么小的孩子要承受这样的病痛,只希望我的造血干细胞能成为他战胜病魔的力量。”
采集当天,小杨表现得平静且舒心。“捐献对自己没有损伤,还能挽救一条生命甚至一个家庭,我觉得非常有意义。”他微笑着说,“这次捐献,也是成就了自己。”
四个多小时的采集结束后,那袋承载着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小心翼翼地包装好,即将启程。小杨写下了一封给远方小朋友的信:“希望这些‘生命种子’能在你的身体里生根发芽,愿你勇敢战胜病魔,早日回到校园……”
在这个春末夏初的五月,一粒善意的种子终于开花结果。从小学课本的触动,到留样入库的决定;从增重30斤的坚持,到四个小时的采集,小杨用行动诠释了“帮助别人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的家风传承。而这份生命的馈赠,将如春风化雨般,在一个陌生孩子的身体里,续写更多关于爱与希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