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退休不褪色,余生绽芳华 ——记固安县第一小学退休教师刘桂英)
本报记者 吴琼 本报通讯员 张庭怀
退休教师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今年62岁的退休教师刘桂英有自己的答案。
固安县家庭教育协会的活动室内,总能看见刘桂英的身影,她用四十多年积累的教育智慧,为那些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们进行心理疏导。2023年,退休后的刘桂英没有选择安享晚年,她主动加入了固安县家庭教育协会当起志愿者,义务为青春期叛逆的学生作心理疏导。她独创的“五心疏导法”,通过接纳、倾听、赞美、肯定和陪伴五个步骤,帮助许多迷途少年重新找到了方向。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这是刘桂英常说的话。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刘桂英特别注重保护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在参与司法程序时,她会采取适当措施减轻诉讼过程对未成年人造成的心理创伤。她会建议采用适合未成年人心理特点的询问方式,避免二次伤害。她的工作体现了心理咨询与司法程序的有机结合,既维护了司法公正,又保护了未成年人权益,为构建更加人性化的未成年人司法体系做出了专业贡献。
退休前,刘桂英在固安县第一小学任教。四十余载教学生涯,刘桂英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她的教案本换了一本又一本,青丝渐渐染上白霜,但对教育的热爱始终未减。每当看到曾经的学生在各自领域取得成就,她的脸上就会浮现出欣慰的笑容。
1981年秋天,固安县第一小学迎来了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刘桂英梳着两条乌黑的麻花辫,站在讲台上时,眼睛里闪烁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那年她刚满18岁,却已经立志要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教室时,刘桂英就已经在黑板前忙碌。她用粉笔写下工整的板书,每一个字都倾注着对学生的关爱。课间时分,她的办公桌前总是围满了学生,有人请教问题,有人分享心事。在孩子们眼中,刘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人生的引路人。
1985年秋天,刘桂英与丈夫刘建平喜结连理后,这个幸福的家庭迎来了双胞胎儿子。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刘桂英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她深知教书育人的责任重大,却从未因此忽视对公婆的照料。每天清晨,她总是第一个起床,为家人准备可口的早餐;夜深人静时,她还在批改作业、备课。公婆生病时,她更是寸步不离地守在床前,熬药喂饭、擦身按摩,无微不至。
孝道不在于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刘桂英常说:“孝敬老人是做人的本分。”她把公婆当作亲生父母般侍奉,用三十年的坚守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她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儿子也成长为孝顺懂事的好青年。
如今,年过六旬的刘桂英依然精神矍铄,谈到下步的工作打算,刘桂英表示,她想继续在教育工作中发挥余热。“我一生都离不开教育,教育不是职业,而是使命。我这一辈子,最要想感谢、最要感恩、最要回报的就是教育,我很珍惜现在的时光,很庆幸能为青少年做一些事情,只要还能动,我就要把光和热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在她看来,退休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教育起点,她正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教育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