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上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淡蓝色的窗帘滤过夏日暖阳,在董先生沉静的侧脸上投下柔和的光晕。随着血细胞分离机轻柔的嗡鸣,承载着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缓缓流入采集袋,这位37岁的共产党员完成了跨越十六年的生命承诺,为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送去了重生的希望。
时针拨回到2009年的那一天,董先生在街头献血车上挽起衣袖参加献血。“您愿意加入中华骨髓库吗?”护士的轻声询问让他想起电视里那些戴着口罩的小患者,那些渴望活下去的清澈眼神。“愿意!”没有迟疑,两管血样就此封存,像两粒等待春天的种子。
“当时真没想太多,只觉得是件举手之劳的好事。”董先生回忆道。
今年3月的某个午后,正在工作的董先生接到了一通特殊来电。“您与一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了。”手机差点从手中滑落。十六年的光阴流转,当初的青涩青年已变得成熟稳重,那管沉睡的血样却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温度。
“就像突然收到了十多年前自己寄出的信。”说话间,董先生的眼眶有些发热。这些年不是没设想过这一刻,但当命运真的选中自己时,他仍觉得像中了大奖一般幸运。
为了确保捐献质量,董先生开启了他人生中最特别的“计划”。这个无辣不欢的北方汉子,硬是戒掉了最爱的麻辣火锅;向来作息不规律的“夜猫子”,手机闹钟从此定格在晚上十点……
动员剂带来的反应比预想的强烈。自5月10日接受注射后,董先生的腰部出现了酸疼的症状,身体也有些上火。“患者这时候应该更难受吧?”这个念头让董先生不免心疼。他坚持忍耐,没有吃任何缓解的药物。“既然答应了捐献,我就想把最健康的生命种子送给患者。一切影响捐献的因素降到最小,这样才有最好的结果。”
采集当天,看着殷红的血液在透明导管中流淌,董先生想起十六年前那个午后。“当时留样只用了五分钟,没想到今天真的能兑现承诺。”当采集袋渐渐充盈,他轻声对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说:“麻烦转告那位朋友,要赶快好起来,未来去感受更多世界上的美好。”
采集持续了四个多小时,当“生命种子”被郑重的移交给运送专员时,董先生如释重负般地舒了一口气。至此,董先生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第20075例、河北省第843例、石家庄市第24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从8毫升的血样到完成一场生命续航,十六年的等待诠释着人间大爱的重量。这背后,是平凡人的不平凡坚守,是普通人对生命的无限热爱。“我们与陌生的生命之间,可能只隔着一份勇气,希望更多的人能关注血液病患者,为他们带去一份温暖。”董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