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保定小院,京畿一隅的烟火逸境)
在涞水县九龙镇大龙门村,学生们以大自然为课堂,与天地对“画”。刘赛 摄
保定晚报记者 李鹏 刘赛 见习记者 丁梦圆
夏意初浓,走进群山环绕的易县田岗村,一座座具有“清水瓦、木挑梁、小披檐、花格窗、石板院、黄泥墙”的太行民居风格的“保定小院”围村而建,房前屋后花草掩映,宛如京畿一隅的烟火逸境。
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东风,保定瞄准非首都功能疏解转移以及京津人群高品质旅居康养的需求,2023年3月启动“保定小院”项目。两年间,全市17个县(市、区)已打造1897套保定小院。
如今,“保定小院”不仅是京津游客的“心头好”,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活力细胞”。通过盘活闲置农房、发展特色民宿,带动环境提升与产业升级,让“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文旅品牌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山水院落间同频共振。
多业态融合,小院串起农文旅商产业链
青石板路蜿蜒,石墙石瓦层叠,涞水县大龙门村的原生态风情扑面而来。一座后现代风格的“何为风景”写生基地,在古朴村落中格外亮眼。
基地主理人赵波近期忙得不可开交。“五一”假期刚送走清华大学校友总会60多人的艺术培训团体,5月7日,保定职业技术学院200名美术生又入驻基地,开始为期十天的写生课程。
“过去一年,基地接待了近百批次高校、画室、职业画家团体、少儿美术研学和夏令营人员,北京来客占60%以上。”赵波介绍,今年计划开拓北京高校艺术留学生群体到涞水观光采风,策划推出“涞水内长城——边塞文化”采风活动,为基地开办十周年的“艺术节”增加亮点。
随着基地越办越火,接待能力不足曾让赵波犯难。所幸“保定小院”解了燃眉之急。她与村里40多家“保定小院”签署合作协议,如今基地接待规模达400多人。不仅如此,还辐射带动村里餐饮、农事体验、休闲采摘、土特产品销售等上下游产业,实现互利共赢。
“多亏了‘保定小院’,增加了我们的收入!”这是村民的心里话。去年,涞水县打造提升391套“保定小院”,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收入近500万元,直接让从业农民人均增收1.2万元。
多样化需求,成立京津保乡居民宿产业联盟
“五一”假期刚过,保定装饰建材联合会副会长贾东带领团队在涞水县野三坡景区附近村庄穿梭,卷尺在侧,图纸铺展,为“保定小院”的设计建设忙碌着。
在都衙村,一组10余个小院的设计项目正有序推进。“我们依据前期考察和业主需求,以‘都衙寒舍’为名,为每个小院定制装修方案,一屋一策满足家庭游、亲子游、康养游等不同客群需求。”贾东介绍,这些融入地域特色的设计方案一推出,便获当地认可。眼下,南峪村“山舍小院”、紫石口村“清沐花筑”等项目也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
这背后,是保定小院设计建造联盟的有力支撑。自成立以来,该联盟依托保定装饰建材联合会资源优势,聚焦太行步道串联的1区7县54个乡镇223个村,邀集设计大师、施工团队、运营专家等多方力量,深度参与小院全流程打造。从空间布局到软装陈设,从功能分区到文化植入,每个环节都力求高水平、显特色,助力“保定小院”以差异化优势打开市场。
去年,我市还积极走出去,与北京市房山区、天津市津南区共同签署《保津房乡居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成立京津保乡居民宿产业联盟。三地将通过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共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和市场竞争力的乡居民宿品牌。
探索新模式,塑造区域品牌影响力
涿州市东仙坡镇上胡良村,一汪湖水映着白墙黛瓦,徽派小院沿湖排开,飞檐翘角在碧波中摇曳。北京游客刘田坐在小院的遮阳伞下品茗赏花:“没想到闲置农房能改造成这么雅致的院子,住着比城里还舒坦。”
这是保定市农发集团创新打造“保定小院”项目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该集团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乡村振兴为契机,创新“国有平台示范、民营企业自建、农户合作社共建”模式,在“两环两临”区域全面推进“保定小院”项目建设,激活沉睡的乡村资源。
“保定小院”配套设施和服务正在日趋完善。生活配套方面,快递物流、公共食堂、连锁超市等基础保障加速落地,图书室、农业园、手工坊等功能空间同步布局,优质医疗资源持续注入。同时,还配有统一服务体系,可提供一对一管家式服务,涵盖卫生清洁、家庭绿化、保健护理、24小时服务热线等个性化服务,全方位提升租住体验。
为塑造区域品牌影响力,市农发集团在京举办4次保定小院·北京社区行活动,参与20余场推介会,并组织6次体验活动,吸引1万余人次意向客户。通过多渠道宣传推广,“保定小院”在京津冀已具有较好的区域品牌影响力。
未来,我市将结合周边县市的生态农业、手工艺品制作、乡村旅游及其他特色资源,持续打造“保定小院”,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共同发展,让“保定小院”成为人们向往的诗意栖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