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廊坊博物馆青少年体验中心(第六展厅)内座无虚席,40位市民满怀期待,共同开启了“燕京八绝”大讲堂第三期——“宫廷技艺百宝嵌”讲座之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百宝嵌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周洪俊的精彩分享,让市民们近距离领略百宝嵌的独特魅力的同时,激发青少年探寻非遗的浓厚兴趣和好奇心。

周洪俊身着中式传统服饰,气质沉稳而儒雅,一开口便用亲切的方言拉近了与现场观众的距离,“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下廊坊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百宝嵌制作技艺,这是老祖宗给咱们留下的宝贝!”
周洪俊介绍了学艺经历:“1982年,我进了北京外贸工艺品公司南汉分公司,跟着北京金漆镶嵌厂的周庆元、陈宝珍、王俊清等几位老师学习大漆描金、大漆雕填和百宝镶嵌技艺。那时候,跟着老师们去故宫参观学习是常事儿,看着故宫里那些精美的嵌宝器物,我就想着,一定要把这门手艺学到家。”
追溯历史渊源 解密工艺奥秘
谈到百宝嵌的历史渊源,周洪俊生动地讲述:“百宝嵌这门技艺出现于明代,是在螺钿镶嵌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聪明的古人不满足于只用螺壳来装饰,就把宝石、象牙、珊瑚还有玉石这些珍贵材料都用上了,没想到做出来的东西华丽精美,一下子就成了宫廷里的宠儿。”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百宝嵌的制作工艺,周洪俊展示了一系列精美图片和视频资料,“大家看,百宝嵌制作讲究,首先得选料,宝石要选色泽鲜艳、质地坚硬的,象牙、珊瑚这些材料也都得是上好的。选好料后,要把它们按照设计图案切成各种形状。切好之后,再用特殊的胶水把这些材料镶嵌到器物上,最后还要经过打磨、抛光等工序,一件精美的百宝嵌作品才算完成。”

现场观众提问:“周老师,现在有些材料受到保护,不能使用了,百宝嵌技艺该怎么传承下去呢?”周洪俊笑着回答:“这确实是个问题,不过咱们也在想办法。现在很多材料有了替代品,例如象牙可以用猛犸象牙化石,或者一些质地相近的合成材料。我们也在不断创新,把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工艺中,让百宝嵌更符合现代人审美。”
作品展示引惊叹 互动体验乐趣多
讲座过程中,周洪俊还展示了几件得意之作。一件花鸟主题的插屏色彩斑斓,栩栩如生,鸟儿的羽毛、花朵的纹理通过各种珍贵材料的镶嵌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个小巧的百宝嵌首饰盒,上面镶嵌着红宝石、绿松石等宝石,在灯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太漂亮了!”观众赞叹道。周洪俊在一旁耐心讲解每件作品的创作思路和工艺特点:“这件插屏,我在设计的时候就想突出花鸟的灵动,所以在选料和镶嵌上都下了不少工夫。像鸟儿的眼睛,选用黑色玛瑙,让它看起来更有神。”
为了让大家更深入地体验百宝嵌的魅力,讲座还设置了互动环节。工作人员准备了材料和工具,让观众们尝试进行小型镶嵌体验。在周洪俊指导下,观众兴致勃勃地动手操作,现场气氛热烈。
小朋友刘艺璇兴奋地说:“原来做百宝嵌这么有意思,我刚才镶嵌了一朵小花,虽然不太好看,但特别有成就感!”看着大家认真投入的样子,周洪俊欣慰地说:“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百宝嵌,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希望通过今天的活动,能在大家心里种下一颗热爱非遗的种子。”
文化传承在路上 坚定自信向未来
讲座结束后,许多观众仍意犹未尽,围着周洪俊继续交流。参与者张荣说:“今天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百宝嵌这门技艺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工艺技巧。我回去之后,要把这些知识分享给我的学生们,让更多孩子了解家乡的非遗。”
廊坊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燕京八绝”大讲堂系列活动将持续全年,每月邀请非遗传承人来馆讲座,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市民了解和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未来,还将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的非遗活动,让廊坊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