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日报 记者 尚尔学
5月的秦皇岛,海风轻柔地吹拂着大地,整座城市沉浸在热烈的赛事氛围之中。参加2025年秦皇岛马拉松的选手们正紧锣密鼓地备赛,而赛场之外,周边的商圈与景区已提前开启“赛事时间”。这场规模宏大、万人参与的体育盛会,宛如一台强劲的引擎,有力地驱动着城市消费的车轮滚滚向前,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全新动力。
体育赛事的举办,为我市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客流,进而催生出旺盛的消费需求。就拿2024年秦皇岛马拉松来说,赛事吸引了1.7万名选手报名参加,其中非本市选手占比达61.7%,更有来自12个不同国家的37名外籍运动员参与其中。赛事期间,为了迎接八方来客,我市32家景区纷纷推出免票或优惠政策,3家星级酒店和16家非星级酒店全力提供优质服务保障。赛事带动沿线酒店入住率飙升至95%,直接拉动总消费达1.16亿元。
这样的消费热潮并非偶然现象。去年11月举办的“滨海杯”击剑公开赛,吸引了600余名外地选手前来参赛。赛场周边丰富多样的非遗手作、特色农产品以及特色美食,成功吸引了选手和游客的目光。据统计,2024年我市举办的各级赛事,直接吸引了超过11万名运动员参赛,带动观众游客数量超百万人次,相关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5%。由此可见,体育赛事已成为拉动全市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
我市通过将赛事与文旅、商业、科技等多种元素深度融合,打造出丰富多彩的多元消费场景。在首旅京伦酒店举办的“天道杯”全国业余女子围棋锦标赛期间,赛场外设置的“棋行山海”旅游套餐咨询处人满为患。市文旅局工作人员介绍:“我们将围棋赛事与海鲜品鉴、长城徒步等特色活动相结合,推出了‘黑白棋子+蔚蓝海岸’的特色旅游线路,市场反响热烈,参赛选手及随行人员纷纷报名。”
每年马拉松期间举办的马拉松文旅产品推介展,已成为我市体育产业发展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 记者 刘剑 摄
这种“体育+”的融合模式在我市已屡见不鲜。紫云山滑雪场在雪季时,不仅增设了夜间滑雪专场,还打造了山顶咖啡屋,成功将单纯的运动体验升级为“社交+休闲”的复合消费场景。万达广场举办陆地冰壶挑战赛期间,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长40%,营业额提升28%,多个品牌创下销售佳绩。还有企业借助赛事的东风开拓市场,河北航轮体育针对骑行爱好者推出的钛合金自行车,售价仅为出口产品的三分之一,一经上市便受到市场热捧,供不应求。
政策层面的“组合拳”,为赛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我市出台了《优化体育产业营商环境措施》,旨在吸引社会资本积极投入赛事运营。按照计划,年内将对10个体育公园进行提升改造,建设7个街边球类场地,并举办460场群众性赛事,持续优化体育产业布局。同时,我市积极引进轮滑世锦赛等国际级赛事,精心培育秦皇岛马拉松、“滨海杯”击剑赛等本土赛事品牌,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联动、市场运作”的良性发展循环。
企业的深度参与,进一步放大了赛事经济的综合效应。君乐宝乳业集团连续5年冠名秦皇岛马拉松,不仅为赛事提供了充足的补给物资,还借助赛事平台大力推广品牌,实现了“体育+乳业”的成功跨界融合。金风科技助力马拉松实现“绿电全覆盖”和碳中和目标,让绿色能源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在开发区居然之家,非遗八极拳展演与家博会、汽车展开展“跨界联动”,活动期间客流量大幅增加,商户销售额显著提升,成为“赛事+商业”协同发展的成功范例。
从曾经的冰雪运动“冷资源”,到如今赛事经济的“热效应”;从最初单一的观赛体验,发展为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的全链条消费模式,我市正以体育赛事为笔,在滨海赛道上奋力书写着体育赋能城市发展的崭新篇章。越来越多的赛事在这座山海之城落地生根,带来的不仅仅是短期内的消费热潮,更在城市知名度提升、产业结构优化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体育+”模式的持续深化,我市正朝着“活力之城、康养之城、开放之城”的宏伟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