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糖尿病已经成为许多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而它所引发的并发症更是让人忧心忡忡。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常常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今天,我们就通过一位真实患者的病例,来了解一下中西医结合在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独特优势。
24年糖尿病史患者突发眼疾
69岁的徐大爷,被糖尿病困扰了24年。最近五个月,他发现自己双眼视力逐渐模糊,右眼前还时常有光圈飘动,眼睛干涩得难受,又怕光又爱流泪,并且晚上睡觉也不踏实,好不容易睡着了还容易醒,大便干燥,小便频数且伴有泡沫。这些症状让徐大爷和他的家人倍感焦虑。
徐大爷到医院一检查,结果让人揪心。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都超标了,血脂也不太正常,尿常规里还出现了葡萄糖。眼部检查发现,徐大爷双眼视力只有0.4(正常视力标准通常在1.0以上),眼底状况更是糟糕,视网膜动脉变细,还有微血管瘤和出血点,黄斑区也出了问题。最终,徐大爷被确诊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三期(双),还伴有黄斑变性。
从模糊到清晰,中西医结合治疗显奇效
徐大爷完善相关检查后,医生为他制定了综合治疗方案。先做了右眼玻璃体腔注药术(一种通过向眼球内(玻璃体腔)注射药物,治疗眼底疾病的微创手术),术后用滴眼液消炎并给予口服药物。
在医生的指导下,徐大爷在术后开始服用通络明目胶囊。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徐大爷的病情得到了显著改善。复查结果显示,他双眼视网膜的出血部分大部分被吸收,双眼视物模糊、干涩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更重要的是,徐大爷还反馈说,他的大便干燥、倦怠乏力等全身症状也有所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疾病背后的中医智慧 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医经典就对消渴病和目病的关系有了记载。到了宋金元时期,医家明确指出阴虚燥热是消渴致盲的原因。明清时期,对消渴目病的认识更加深入,提出了目络瘀阻等重要病机。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列为《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优势病种,为基于传统中医药临证经验开发转化中药创新药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通络明目胶囊是基于中医络病理论研制的一种创新中药。中医认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属于“消渴目病”范畴,其病机关键在于“血瘀络阻、气阴两虚”。通络明目胶囊中的组方中含有黄芪、粉葛、赤芍、地龙、女贞子、决明子等多种中药材,诸药合用具有“化瘀通络、益气养阴、止血明目”的治疗功效,不仅可以改善眼部微循环,还能抑制血管增生,保护血-视网膜屏障。
科学依据与指南推荐
通络明目胶囊的疗效并非空穴来风。在多项临床研究中,该药物被证实能够有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缓解黄斑水肿,并减轻全身症状。此外,《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也正式推荐了通络明目胶囊用于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治疗,这进一步证明了其在临床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虽然可怕,但它是可防可控的。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定期去医院检查眼底,这能帮助我们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治疗。平时要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做到饮食均衡、适量运动、戒烟限酒,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守护好我们的眼睛,享受清晰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