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南院区重症医学科省内率先开展可视化鼻肠管置入技术)
床旁可视化置入鼻肠管
作为衡水市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的挂靠单位,衡水市人民医院(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重症医学科始终肩负着引领区域重症医学发展、提升重症医疗质量的重任。近日,南院区重症医学科在省内率先成功开展床旁一次性可视化鼻肠管置入技术,为提高早期肠内营养启动率、保障重症患者营养治疗安全与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彰显了作为质控中心挂靠单位的担当与实力。
紧跟重症质控风向,精准聚焦肠内营养启动难题
在重症患者治疗过程中,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重症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4年版)》将“48小时内肠内营养启动率”纳入其中,旨在推动各医疗机构重视并优化重症患者的营养管理流程,确保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获得肠内营养支持,降低营养不良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然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传统盲插鼻肠管技术存在诸多局限性,成为制约肠内营养及时启动的瓶颈。由于置管过程缺乏可视化引导,医护人员难以精准判断鼻肠管位置,往往需要反复尝试,不仅延长置管时间,还增加操作失败和并发症的风险,导致部分患者无法早期启动肠内营养,影响了整体治疗效果。
科技赋能重症质控,可视化技术突破传统局限
为解决上述难题,哈院南院区重症医学科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方法,率先在省内引进并开展一次性可视化鼻肠管置入技术。该技术犹如为医护人员配备了一双“透视眼”,借助先进的内窥镜成像系统,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能够全程可视化鼻肠管置入过程,精准地将鼻肠管放置到最佳位置,极大地提高了置管的准确性和成功率。有效缩短鼻肠管的置管时间,使得原本可能需要数小时甚至多次尝试才能完成的置管操作,现在能够在短时间内高效完成。据临床实践数据显示,采用可视化鼻肠管置入技术后,置管时间平均缩短50%,置管一次性成功率从以往的70%-80%提升至95%以上,为患者尽早启动肠内营养赢得了宝贵时间,显著提高了“48小时内肠内营养启动率”。
安全与效率并重,全方位守护患者健康
在重症患者的治疗中,安全始终是重中之重。一次性可视化鼻肠管置入技术在安全性方面表现卓越,为患者提供了多重保障。该技术采用一次性使用设计,从源头上杜绝了交叉感染的风险,有效保障了患者的医疗安全。同时,可视化操作使医护人员能够精准避开患者体内重要脏器结构,大大降低鼻腔、咽喉、食管和胃黏膜的损伤风险,减轻患者痛苦。且不用反复线下确认和调整,最多一次拍片即可确认。
重症质控指标宣讲与技术推广双轮驱动,引领区域重症医学发展
巡讲现场演示可视化鼻肠管置入技术
巡讲期间专家团队到病房手把手指导鼻肠管置入技术
在积极推进一次性可视化鼻肠管置入技术临床应用的同时,哈院重症医学科作为本地重症质控中心挂靠单位,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近2个月内深入各县级医院开展《重症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4年版)》宣讲活动。在宣讲过程中,科室专家团队不仅详细解读了“48小时内肠内营养启动率”等质控指标的重要意义和实施要点,还结合临床案例到床旁手把手指导,深入浅出地介绍鼻肠管置入技术在提高肠内营养启动率方面的显著优势和应用经验。促进了区域内重症医学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重症医疗质量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