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就像我们身体里的“发动机”,一刻不停地跳动,为全身输送血液和能量。可有时候,这个“发动机”的“电路”也会闹点小脾气,出现一些异常状况。今天,咱们就通过一位51岁女士的故事,来了解一种常见又让人揪心的心脏问题。
心悸突现,健康警报拉响
张阿姨今年51岁,平日里身体还算硬朗。但一个月前,她开始频繁感到心里“发慌”,就像揣了只小兔子,蹦跶个不停,还时不时觉得胸口闷得慌,晚上也睡不好。一开始,张阿姨没太当回事,觉得可能是最近太累了,休息休息就能好。可没想到,最近两天,这些症状不仅没减轻,反而越来越严重。稍微动一动,比如爬几层楼梯、快走几步,就会心慌气短,连气都喘不匀乎。这可把张阿姨吓坏了,赶紧去了医院。
精密检查,锁定心脏问题根源
到了医院,医生先给张阿姨做了个心电图检查。这一查,发现张阿姨的心脏出现了室性早搏(简单说就是心脏在正常跳动前又突然额外跳了一下),还有心脏电活动的一些小变化。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张阿姨心脏的情况,第二天,医生又给她安排了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发现,张阿姨的心脏不仅有早搏,而且还不少,同时还存在一些其他的心脏电活动异常。综合这些检查结果,医生判断张阿姨得了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还有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同时患有高脂血症。
治疗波折,西药之路困难重重
针对张阿姨的病情,因为张阿姨的心跳偏快(基础心率90多次/分钟),医生首先给她开了控制心率的药物。吃了药后,张阿姨按时出院回家休养。可没过多久,张阿姨又觉得胸闷不适,虽然比之前稍微好点,但还是时不时地心里“咯噔”一下,还有像针扎一样的胸痛。一个月后,她在当地医院复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发现早搏还是存在。于是,医生慢慢给她停了控制心率的药物。
考虑到张阿姨早搏的情况还在,但冠心病不算严重,医生又换了一种抗心律失常的西药。可吃下去才五到七天,张阿姨就开始觉得恶心、反酸,胃里特别难受,没办法只能停药。
中药显效,心脏重归健康节奏
张阿姨后来又回到医院复诊。这次,医生给她换了个“新招”——中药治疗,用的是参松养心胶囊。为什么选这个药呢?因为相关研究推荐它在治疗这种早搏方面效果不错,并且有指南进行推荐。
张阿姨按照医嘱吃了药,过了半年又来复查。这一查,效果还真不错!张阿姨在上次门诊给予参松养心治疗后,心慌、气短的症状明显减轻了,睡眠质量也有所提高。再复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早搏次数大大降低,从开始的94502次降低到了173次,平均心率也保持在了正常水平。
专家解读,揭秘中药治疗优势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浦介麟教授在第十一届中国中西医结合血管病学大会上指出,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通过阻断离子通道来抑制心律失常,但这种方法作用单一且副作用较大。参松养心胶囊突破了这一局限,采用“调律”而非单纯“抗律”的策略,不仅调节离子通道功能,还通过逆转心脏结构重构来抑制心律失常,从而避免了传统治疗的副作用,开辟了心律失常治疗的新途径。
临床研究证实显著疗效,多次进入专家指南共识推荐用药
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参松养心胶囊在治疗各类心律失常方面均显示出显著疗效。无论是器质性还是非器质性室性早搏,其治疗效果均优于传统药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治疗心律失常1476例循证医学研究证实: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性早搏优于美西律;治疗阵发性房颤与普罗帕酮相当;治疗心动过缓可平均提高心率7.15次/分钟。不仅如此,参松养心胶囊还进入了中华医学会《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 (2020)》推荐用药。
广泛适应症,解决临床难题
浦介麟教授强调,参松养心胶囊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心律失常治疗面临的难题。无论是合并或未合并结构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缓慢性心律失常,还是心衰伴室早、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早等复杂心律失常,均可应用参松养心胶囊进行治疗。其“整合调律、快慢兼治”的特点,为心律失常患者提供了更为全面和安全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