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的医院急诊室,警报声划破寂静。80岁的赵爷爷在深夜突然呕吐、意识模糊,家人发现时老人已无法正常应答。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危机,实则早有伏笔——两个月前,老人曾因脑梗塞留下右侧肢体麻木的后遗症,长期服用抗血栓药物。这次突发状况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健康危机?
八旬老人命悬一线,急诊室里的生死时速
急诊医生接诊后迅速展开检查:老人处于嗜睡状态,说话含糊不清,双眼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右侧嘴角歪斜,肢体活动明显迟缓。更令人揪心的是,老人入院时已出现呕吐物带血丝的情况。结合各项检查结果,诊断为急性复发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冠心病及糖尿病。
急性缺血性卒中,俗称“脑梗”,是指脑部的血管突然被血栓堵住,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发神经功能损伤。目前,再灌注治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核心,再灌注治疗是通过溶栓药物、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使完全闭塞的血管重新开通,缺血组织获得再灌注的方法,是介入治疗的重要方法。
再灌注治疗:与时间赛跑的黄金窗口
在详细评估老人身体状况后,医疗团队决定为赵爷爷实施"溶栓治疗"——一种溶解消除形成的血栓,恢复血液循环功能,使病变血管灌流区域的组织重新获得供血及供氧的手术。经过充分沟通,家属签署同意书后,溶栓药物通过静脉缓缓注入老人体内。
治疗初期,药物似乎发挥了作用。老人逐渐能说出完整句子,原本瘫软的上肢也能微微抬起。但就在家属松口气时,意外突然发生,老人病情急转直下。医生向家属交代了病情后,巨顶启动第二套方案:通过微创介入手术,用导管直达堵塞部位取出血栓。手术室内,医生们紧盯着屏幕,精准操控导管穿越曲折的脑血管,最终成功取出暗红色血栓。术后造影显示,原本堵塞的血管终于恢复通畅,为大脑重新打开"生命通道"。
中西医结合:双管齐下的康复奇迹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再灌注治疗虽有进步,但仍预后不佳,存在无复流现象。术后恢复期,医疗团队采用"组合拳"治疗:西药持续抗凝防止新血栓形成,同时搭配了一种叫做通心络胶囊的中成药。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董强教授团队开展了通心络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研究结果令人欣喜,通心络显著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0天神经功能,改善90天良好预后率33%。次要终点指标也显示,患者NIHS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用于评估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标准化工具,分数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陷越严重。)及巴塞尔指数评分(用于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改善。
此外,通心络对合并糖尿病患者、急性期48小时内开始用药的患者以及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的患者临床获益更明显。该研究为急性脑卒中治疗提供了新选择,也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既能快速控制病情,又能通过改善微循环促进神经修复。令人惊喜的是,术后第3天老人就能在家属搀扶下缓慢行走,第5天已能清晰表达需求。出院前最后一次评估,医生用NIHSS评分记录康复成果:入院时9分降到出院时5分,这个数字的背后是医疗团队争分夺秒的抢救,是家属不离不弃的守护,更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带来的生命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