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烽烟散尽八十载,青史长铭抗战魂。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青龙报道》与县委党史研究中心联袂推出《烽火记忆》特别专栏。专栏以尘封的珍贵史料为经纬,以鲜活的口述实录为注脚,全景式铺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青龙儿女浴血山河、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壮丽史诗。让我们赓续传承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共同谱写青龙“赶超跨越”辉煌篇章。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华北大地陷入战火。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作出战略决策:以雾灵山为支点开辟冀东敌后战场。这一部署如同星火,点燃了燕山深处的抗日烽火。
一、扎根冀东,从盘山到青龙的战略布局
1938年冀东大暴动后,李运昌领导的冀热边特委在盘山、鲁家峪等地建立起110万人口的游击根据地。这些根据地如同楔子插入敌人心脏,迁遵兴、平密兴等联合县政权的成立,标志着抗日力量在冀东站稳脚跟。1941年,李运昌率3000余人北出长城,在宽城、兴隆地区建立迁青平、承滦兴等联合县,将抗日烽火蔓延至热南40万人口的广袤山区。
在青龙花厂峪,这个被群山环抱的小村落,成为八路军挺进东北的前沿阵地。当地百姓用“石碾藏粮、树洞传信”的原始方式支援抗战,至今仍流传着“八路粮藏千层洞,鬼子搜山一场空”的民谣。
二、挺进青龙,武工队的生死突围
1942年秋,冀东区党分委在抚宁蚂蚁沟召开紧急会议。此前信修、张百策等干部虽已潜入青龙东部,但因力量薄弱未能打开局面。会议决定组建临抚凌青绥武工队,由宋国祥任队长,率50余名队员出关作战。
武工队采用“化整为零”战术,分成若干小组渗透到青龙东部山区。队员们白天扮作货郎、猎户,夜晚走村串户发动群众。在凉水河村,队员们用“炕头会”形式宣传抗日。
1942年11月,临抚凌青绥联合县工委和办事处在花厂峪成立。工委书记兼办事处主任张化东,办事处副主任宋国祥,民运部长兼宣传部长张仲三。临抚凌青绥联合县下设七个总区,青龙境内有四个总区,一总区在花厂峪、牛心山、龙王庙一带;二总区在茨榆山、界岭口、桃林口一带;三总区在双山子、平方子一带;四总区在核桃沟、土门子、马圈子一带。总区下设四至六个分区,在各地开展抗日工作。
三、血色抗争,反“集家并村”的生死较量
日军为摧毁抗日力量,在青龙推行“集家并村”政策,强迫百姓迁入“人圈”。武工队针锋相对,开展“破圈行动”。1943年春,凌青绥联合县四总区区长海瑞祥率游击队夜袭伪满军据点,解救被圈禁的群众300余人。在肖营子村,村民们用农具和土枪配合武工队,将100多名日伪军围困在村外山沟。
面对敌人的“三光”政策,青龙群众创造了独特的生存智慧。他们在深山挖地窖储存粮食,用松枝、树皮传递情报。在冰天雪地的都山脚下,涌现出“母子情报站”“姐妹担架队”等民间抗日组织。
四、英雄辈出,鲜血染红青山的壮丽史诗
在青龙的抗日战场上,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宋国祥带领武工队在凌源、绥中一带神出鬼没,曾化装成伪满军官智取敌炮楼。1944年他因叛徒出卖被捕,在锦州狱中受尽酷刑仍坚贞不屈,留下“头可断,血可流,抗日意志不可丢”的遗言。
1943年4月,辽西第一个党支部在绥中加碑岩成立。支部书记李育民带领党员发动群众,组建自卫队配合主力作战。1945年6月,党员刘福余在执行任务时被捕,敌人将他绑在树上严刑逼供,他始终未吐露半点机密,最终被残忍杀害,年仅36岁。
五、历史回响,烽火淬炼的精神丰碑
1945年8月,青龙全境解放。根据青龙满族自治县县志记载,1942年至1945年8月,全县共建立28个党支部、12个党小组,912名党员;840人参加了八路军和游击队;5000多人参加了民兵基干队和抗日报国队。
如今的青龙满族自治县,已成为国家级革命老区。花厂峪抗日纪念馆里,陈列着当年武工队使用的土枪、军装和罗文将军用过的行李袋等物品。每年清明,当地群众都会自发前往烈士陵园祭扫,孩子们在纪念碑前聆听讲解员讲述那段血火交融的岁月。
从燕山深处到渤海之滨,冀东抗日武工队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部壮丽史诗。他们的故事不仅属于青龙,更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战记忆。这种精神如同青龙河的波涛,永远奔腾在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
来源:青龙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