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廊坊历史文化沙龙 解码“石刻里的永定河故事”)
本报记者 张泰源
记者手记
触摸石碑上的治水文明脉动
这场以永定河碑刻为切入口的历史文化沙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让我深刻感受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奇妙共振。
在采访中,一位退休教师说:“以前路过河边的石碑,从未在意,今天才知道上面的每一笔都藏着沉甸甸的历史。”这种认知的转变,正是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生动体现。
永定河碑刻承载的不只是治水技术与工程成就,更是一部浓缩的社会治理史、人性光辉史。从官员题名碑中,我们看到了古代官僚体系中实干家的担当;地方绅民题记里,彰显着民间力量对家园的守护;而赈灾碑、纪忠碑,则让我们触摸到灾难面前的人间大爱与生命尊严。这些跨越时空的精神品质,至今仍在滋养着我们的心灵。
面对这些石碑,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正如沙龙中提到的建设“治河文化遗址走廊”等建议,需要社会多方携手,形成合力。
4月19日上午,市图书馆内座无虚席,2025年第二期廊坊历史文化沙龙在此举行。众多历史文化爱好者满怀期待,共同踏上一段探寻永定河治理历史的奇妙旅程。这场以“石刻里的永定河故事”为主题的历史文化沙龙,通过解读碑刻文物,揭开了永定河治理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千年水患
石碑见证历史沧桑
活动开场,主持人以一段精彩的引言将观众带入永定河的历史长河,“永定河,这条被誉为‘京畿门户’的河流,同时也因水患频发被称为‘北方水患之源’。千百年来,它的治理史不仅是一部水利工程史,更是一部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史的缩影。而沿岸的石碑,就是这段历史最忠实的记录者。”
来自廊坊的牛津大学在读博士王汝岳作为主讲人,开场充满激情:“今天,我们不读史书,只看石碑。这些沉默的石头,就能讲述最鲜活的历史!”随后,她展示了一幅幅精美的碑刻图片,从《阅永定河记》碑到御诗碑,再到回龙亭碑,每一块石碑都仿佛带着岁月的痕迹出现在众人眼前。
“大家看这块《阅永定河记》碑,它可是研究清代永定河治理的‘活化石’。”王汝岳指着屏幕上的碑刻图像介绍,“碑文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治河背景。乾隆时期,永定河水患严重,朝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治理。”
官员题名碑
镌刻治河能吏功绩
在“官员题名碑与政绩铭刻”环节,王汝岳重点介绍了贾桢和张鹏翮两位治河名臣。
“贾桢,乾隆年间的河道总督,在永定河治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王汝岳展示着《贾桢督修永定河纪功碑》的拓片,“乾隆二年,永定河京畿段水患肆虐,贾桢临危受命。他亲自勘察灾情,测量水势,制定了一套科学的治理方案。碑文中记载,他‘勘灾测水,定壅导泄之方;节工限期,谨核料数之实’,从张家口到卢沟桥,百余里的河道治理工程,他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完工。正是因为这次出色的表现,他被晋升为兵部侍郎,还获得了御书匾额‘功济京畿’。”
现场观众纷纷发出惊叹。历史爱好者邹伟感慨:“以前只在史书上看到过这些官员的名字,没想到通过石碑,能了解到他们这么具体的事迹,感觉这些历史人物一下子鲜活起来。”
王汝岳说:“张鹏翮在康熙年间担任工部尚书,他主导的卢沟桥至通州漕渠疏浚工程意义重大。他在任上推行的工料准册制度,有效提升了治河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严厉惩治贪腐河工,为后世树立了榜样。碑文中对他‘清查疏梗,严禁违采’的举措给予了高度赞扬。”
地方绅民题记
展现民间治水力量
在“地方绅民题记与社会参与”部分,王汝岳介绍了良乡杨氏家族的事迹。“在面对水患时,除了朝廷官员,地方绅民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她展示了《杨氏修堤碑》的照片,“清道光年间,连续洪涝让永定河北岸的百姓苦不堪言。良乡杨氏家族挺身而出,十一房共八十人出役,自筹一百八十两白银,在北岸延筑五百丈河堤。他们还主动邀请地方官查验,碑阴详细记录了役工名册和工期纪要。这充分体现了地方宗族在水利建设中的组织能力,也反映了当时‘官督民修’的治水模式。”
现场一位研究地方史的学者表示:“这种民间力量参与治水的记载太珍贵了,让我们看到了传统社会中‘国家—社会’联动治理的生动案例,对研究古代社会治理有着重要价值。”
灾害记忆碑
铭记苦难与奉献
接下来,王汝岳讲述了赈灾碑和纪忠碑背后的故事,“《道光八年水灾记》石碑,记录了一段惨痛的历史,也展现了治理者的智慧与担当。当年七月,暴雨倾盆,永定河溃堤,洪水泛滥,农田、屋舍被毁。时任顺天府尹王琦迅速行动,亲勘八乡,清丈灾亩,向朝廷请赈十万石。朝廷也在一个月内拨粟赈济,并开设二十三处灾民粥棚。碑后的捐助名册,记录了社会各阶层的善举,这是研究晚清公共灾难应对机制的重要资料。”
《堤工殉职碑》让现场气氛变得凝重。“这通碑上记载了几位在治河工程中不幸殉职的民工和役卒。”王汝岳声音低沉,“他们是无名英雄,碑文将他们从历史的边缘带到了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到了治水过程中个体的牺牲和付出。”
一位观众表示:“以前从来没想过,在治水背后,有这么多人付出了生命。这些石碑太有意义了,它们让我们记住了这些不该被遗忘的人。”
文化传承
让历史照进现实
在最后的讨论环节,现场观众热情高涨。一位从事旅游开发的观众问道:“这些碑刻文化资源,有没有可能转化为旅游产品,让更多人了解永定河的历史文化?”
王汝岳回答:“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永定河沿线的石碑文化有着极高的公共教育和旅游潜力。我们可以建设‘治河文化遗址走廊’,设置碑刻讲解牌,举办人物故事展览,通过这些方式,让传统治水文化活起来,让历史人物的智慧和精神在当代社会继续发挥作用。”
活动结束后,许多观众不愿离去,和王汝岳继续交流。大学生贾旭说:“这场历史文化沙龙太棒了,完全颠覆了我对历史研究的认知。原来石碑里藏着这么多有趣又有价值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