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爷今年71岁,平时身体还算硬朗,但最近一次突发胸闷的经历,让他和家人都捏了一把汗。那天清晨,他突然感到心慌气短,心跳急促,家人赶紧将他送往医院。这场“心跳危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健康隐患?医生又是如何帮助他走出困境的?今天,我们来揭开这场治疗背后的故事。
胸闷七小时,房颤初现端倪
张大爷被送到医院时,已经胸闷了整整7个小时。急诊科医生迅速为他做了心电图,结果显示: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简单来说,就是心跳又快又乱,变得杂乱无章,像一匹脱缰的野马。
医生进一步检查发现,张大爷的心跳速度达到了每分钟128次,远超正常范围(60-100次/分)。这就像一辆汽车,发动机转速过高,不仅耗油快,还容易出故障。进一步的心脏超声检查显示,他的左心房稍微偏大,但心脏结构基本正常,没有严重的瓣膜问题。最终,医生诊断为“阵发性房颤”——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
房颤是什么?为何让人心慌?
房颤,简单来说,就是心脏的“电路系统”出了问题。正常情况下,心脏有规律的收缩跳动。但房颤时,心脏的“电路”变得混乱,导致心跳像“乱颤”一样不规律,时快时慢,甚至可能突然“罢工”。张大爷的心跳一度达到128次/分,正是房颤的典型表现。
治疗策略:从“电击”到“射频消融”
面对张大爷的病情,医生制定了“两步走”的治疗方案:
1.紧急处理:入院时,医生通过静脉泵入,将张大爷的心跳“拉回”正常节奏,恢复为窦性心律(即正常心跳),但心跳偏慢,平均54次/分。
2.长期管理:为了防止房颤复发,医生考虑了两种方案:一是服用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张大爷同时存在“窦性心动过缓”(心跳过慢),药物可能加重这一问题,导致心跳更慢;二是射频消融手术,通过微创方式消除房颤病灶。
射频消融后,如何应对“空白期”?
射频消融手术顺利完成,但术后存在一个“空白期”,约1-3个月,且1年内房颤很可能复发。为安全度过这一阶段,医生通常会在空白期给患者服用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然而,张大爷的心跳偏慢(平均54次/分),常规药物可能进一步降低心率,甚至引发危险。
双向调节:中成药的“神奇”作用
经过与家属沟通,医生决定为张大爷实施射频消融手术,并搭配一种中成药——参松养心胶囊。为什么选择它?原因有三:
1. 改善房颤症状:显著改善心慌、气短、乏力、失眠多梦等症状;
2. 降低复发风险:第二方面,参松养心能够显著降低射频消融术后的房颤患者一年内的复发风险的40%。
3. 双向调节心率:最后,该药物既不会让心跳过快,也不会让心跳过慢,适合张大爷这类“心跳快慢不均”的患者。
治疗效果显著,患者重获“安心”
术后,张大爷的心电图显示为窦性心律,心率稳定在50次/分钟以上。医生解释,这个心率对他来说是安全的,既不会太快导致心慌,也不会太慢影响供血。张大爷感慨:“现在睡觉踏实多了,再也不用担心心脏‘乱跳’了!”
科普延伸:房颤治疗,为何要“双管齐下”?
房颤治疗常需“药物+手术”结合。药物用于控制症状、预防复发;手术(如射频消融)则直接针对病灶。张大爷的案例中,药物与手术的配合,正是基于他“房颤+心动过缓”的特殊情况。医生的选择,既考虑了疗效,也兼顾了患者的个体差异。
张大爷的经历告诉我们,面对健康问题,不必恐慌,更不必盲目治疗。通过科学的诊断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即使是像张大爷这样复杂的病情,也能得到有效控制,重获健康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