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9日下午,“杜玉寒漫画俗话说沧州”画展分享会,在沧州市南川老街凡轩美术馆举办,分享会由孙建老师主持。
杜老师的这次画展,为南川老街注入了文化活力,提升了艺术高度。讨论内容围绕几个主题,一是沧州老俗话,我们还能有哪些创意?二是杜老师的这次画展,如何进行二次或者多次发酵传播。大家不囿于此,畅所欲言。摘取几位老师的谈话内容与大家分享。
诗和远方,在我们的心里
冯彦宁
杜老师的画里面,看到他的自然。这种乡愁还有情怀,完完全全的用一种非常高级的笔墨来表达。
杜老师的画,空白很大,笔墨很少。但是你仔细地看他的笔墨的时候,每一个笔墨里面,都有杜老师非常高深的功力和浓厚的情感。所以每一张画的线条,像旋律一样,都在那颤抖。
看他的画,不是浏览。走马观花,从这走一遍就过去,不是这样。你一定要静静地看。我的观看,一定是我一个人,不要别人陪着。因为他的画,是很小的一个小画,得把你画到那个画里去,才能跟那个画去相互交流,相互对话。
杜老师的一草一木,在虫子的鸣唱中,体现了时代审美的一种转型,在这个角度去看杜老师的画,是非常高级的。恰恰这些东西,对于细节的追踪,对于人的生命体验感的追求,是很多画没有画出来的。
我们从画上再游离一点话题,为什么现在人们钱挣的不多,总想着去诗和远方呢?去诗和远方干什么?
过去我们非常明确,就是要打卡,要拍照。去和黄山拍个照,回来跟别人炫耀,你看我到黄山跟迎客松拍照。现在旅游有个巨大的转型,这个转型是从人审美的角度来体现的,他注重的是你这个东西给我的体验,究竟提供了哪些。就是说你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产品,而且是这个产品背后的能够满足我在一个焦虑的社会和时代,能够去寻找到的那种诗——儿童杂事诗。
我们每一个成人现在都愿意变成儿童,因为我们都长大了。而且我们长大了之后,当成人,当的时间很长很长。已经很会在不同的人,不同的场景面前做一个成熟的人,做一个大人。但这是一个面具,当你在这个面具中待的时间越长的时候,反过身来,你来看杜老师的画的时候,杜老师给了你一个新的镜子,它突然让你看到,“吆!这是从前的我,这是生命里那个内在的我,这是我要找的那个我。”
这个远方在哪呢,远方就在你心里。杜老师把诗和远方,用他的笔墨画出来,就呈现在我们眼前。
我们看到的杜老师的每幅画,就是诗和远方。
这就是禅
曲炳国
我第一次见你的画册,就找到了共情点,你画的画,不一定把百分之百的人打动,为什么还专注于这个东西?
咱们共情点是我是学植物学的。
我到这,有点很不礼貌,老师们讲话的时候我都在瞅着看杜老师的写生画谱,生活气息太浓了。
杜老师画画的时候,是在花下面很精心地看。里面画了两种牵牛花,咱们沧州牵牛花的叶子过去是有裂的,最近引进的一种,叫圆叶牵牛。这本书上画了两种,一种圆叶的,一种是裂叶的。还画了一个玉米地里套豆角,这是传统的种植模式,一般人城里人不知道,这是有生活气息的。
在过去,我对杜老师还有神秘感,他也画瓷器。
现在,对杜老师感到很亲近。他跟我一样,是个热爱花草树木的人。
他观察月季花,月季被虫子吃掉的半个叶子画出来了。
他画的梨花,两边的花瓣是先开的。梨花是一撮儿,边花先开,心儿上的是最后开,只有梨花这样,他确实是这么画的。这是非常细致的观察。
杜老师这画乍一看,说不像,但是越看越像,抓住神了。
孙老师领着一伙儿人,把老俗话慢慢地从民间搜集整理上来。然后杜老师用他的笔把它们画到画上,让它有了形象。以前有声、有字,这又有了形象,我感觉这是咱们工作的推进,迈了一大步。
我从心里佩服杜老师,也感谢杜老师。
杜老师这种精神让我想到,在工作中好多事,粗大砬的干也行,如果干细了,能干出一种精神来。这种精神不仅是自己感动自己,刚才冯局长说了诗和远方在内心,咱的内心如果不和外界交流,光在咱们心里,他也没法治国平天下。
这个书画,虽然不是形式上的大理论套子,但是能感动一些人。感动着人们,引导着人们,向生活的真的方面发展。
我听说一个故事,作曲家王立平到少林寺,问一个老方丈:“什么是禅?”方丈说:“你写了《牧羊曲 》是吧,《牧羊曲》就是禅。”
杜老师的画就是禅。
你看到了什么?
李晓语
我想从戏剧的角度来解读或者说分享一下。
大家去看杜老师的每一幅作品,比方说“烧鸡大窝脖”那幅画,首先它是戏,我说的是创作过程。如果这个点没有戏,杜老师不会把它画出来。它只是像相机一样记录了事情发生的瞬间,通过这个片段能让你想象如何产生。“烧鸡大窝脖”属于俗话,正因为俗,才能够传播。
创作过程如果是一个有趣的片段,它才能成为漫画。
杜老师画了一个小人儿,虽然不知道那个小人儿是谁。也有一种说法,每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人物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我想那个调皮捣蛋的小孩儿有可能是杜老师小的时候。
创作过程是一出戏,展示过程是一个剧。
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所有的俗话还有漫画,是系列化的动态的东西,好像电视连续剧一样,给你展开。这好像是一个小故事,那好像是一个小故事。
我第一次看这些画,脑子里有很多小孩儿。他在不断地跑,一会儿到这儿,一会儿到那儿。我闭上眼睛,还是会出现一些画面,有两个小孩儿走在林间,一个小孩儿说:“你听……蝉声微弱其命将结束。”那个小孩说:“你说什么?”话音未落,一个知了掉在了地上。这是真实发生在杜老师身上的事情,但是在我的印象里,已经没有杜老师,而是画中的孩子。这对我来说,是杜老师画的一种魅力,或者他本身就会给你这种信息。
你觉得哪个信息有用,你自己去抓取。
我是一个搞戏剧的,我可能从这个方面去抓取。如果你是一个搞书法的,你可能会从另外一个方面抓取。
一个震撼,一个建议
孟村王爱民
昨天下午我着急忙慌地赶到南川老街的凡轩美术馆,参加杜玉寒老师漫画俗语分享会。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我也承蒙曲炳国老师和孙建老师的推荐,在会上瞎叭叭了几句。
这是我第一次和我心中仰慕的几位老师见面,十分荣幸。
没想到杜玉寒老师这么朴实平易,我原来想,杜老师这么有成就的艺术家一定是言谈深奥,穿着奇异的画家形象。没想到杜老,着装朴实,言谈亲切,丝毫没有架子,倒是位敦厚长者。
一个震撼是,杜老师的画,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画的是俗语,画风不俗。幽默中透出哲理,亲切不失高雅。驻足画前,不忍离去!
一个建议是,能否在南川老街旅游点这整一面“沧州俗语墙”,让当地人在墙上涂鸦,写一些本地的方言俗语,当然要是有杜老师的画就更好了。让外地游客看了能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沧州民俗文化,感触到咱沧州人的好爽幽默。
注:以上根据各位老师音频整理,不妥处请谅解。
画展留言之一
我看到了虚实(沧小雅)
杜老师的画让我看到虚实。
身体是实,精神和思想是虚。如吃饭是实,愉快的感觉是虚。实太多了,虚就少了,快乐也会减少。
我们最终追求的是虚,古人的诗词文章是虚,人能留给世间的是虚。虚可以养人,虚可以长久存在,至少长于身体的实。
孩子时是虚多实少,孩子是天真快乐的。长大后实多虚少,反而丢失了纯真。想哭不敢哭,想笑笑不出来。
只有做减法,返璞归真,减少过多的欲望,专心做一件事,做好当下。不纠结,不摇摆,简单快乐。
虚实共生,矛盾也并存。在矛盾中前进,不断学习、成长、升华。最终明白大道至简,道就是道,道就在身边。
画展留言之二
想回到童年(烟火)
见到杜老师的画,突然好想穿越回到小时候啊!那时候天很蓝,水很清,父母还很年轻,姥爷姥姥都在,小伙伴们无忧无虑地玩耍,邻里间经常走动,人和人之间还充满信任……
那个时候,还在露天集体看电影;那个时候,哪家做了饺子,还左邻右舍地送;那个时候,在路边捡到一分钱,还自豪地交给警察叔叔;那个时候,看见摔跤的老爷爷,还争着抢着去搀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