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舞台绽放“雷雨”风华
——六年高一学子演绎经典文学
春风吹过窗棂,六年一贯制高一年级的教室早已被改造成时空交错的剧场,一场属于少年的《雷雨》即将撕开时空的帷幕。
01从课本到舞台:学生自主改编,布景演绎皆用心
这场话剧没有“旁观者”。排演期间,每位同学主动发挥自己的特长,于方寸舞台之间,在演职人员选拔、道具安排、人员调配,以及演技打磨、台词指导、走位设计等方面发挥着自己的无限可能。
导演组精心策划,统筹全局。服化道组的学生细致用心,保障演出质感。演员们倾情投入,分别诠释了各具特色的周朴园、鲁侍萍、周萍、鲁大海,周冲等角色,在不同表演中既看到同学们对人物的深刻理解,也能感受到每位同学对细节的独特设计。
02成长与突破:一场话剧,收获远超课本
舞台上,青春学子穿着旧式长衫与旗袍,用尚未完全褪去稚气的声音念着沉重的台词。他们扮演着被命运捉弄的周家老少,却总在举手投足间泄露了青春的底色。
年轻的演员们用他们生涩却炽热的表演,在二十一世纪的校园里,复现了一场八十年前的暴风雨。这种奇异的观剧体验,恰似看见一群羽翼未丰的雏鸟,试图搬运整座火山的熔岩。
最动人的是谢幕时,所有演员突然褪去角色,露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明朗笑容,仿佛刚才那场吞噬人性的雷雨,不过是午后一场转瞬即逝的阵雨。
表演结束后,掌声如盛夏的骤雨漫过教室。前来观赏的老师们不仅肯定了同学们的努力和精彩呈现,还从演员的信念感、人物内心、情节设计、语音语调等多个角度为大家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比这些更珍贵的,是散场后依然在教室回荡的余韵——有人对着空椅子继续念独白,有人把台词本画满意识流符号。当暮色染蓝窗玻璃,值日生迟迟不肯擦掉黑板上的分镜图,仿佛那些粉笔线条里,还游动着未说尽的惊雷。
03以戏育美:话剧教育赋能成长,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作为新课改背景下“大语文”实践的重要环节,本次活动将文学鉴赏与艺术表达深度融合。六年一贯制高一语文组教师筹划发起的这次话剧表演,让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创造者”,他们在共情中深化了对经典文学内核的理解,更锻炼了学生们团队协作与表达自信的能力。
没有专业设备,却有百分百的热情。这场《雷雨》没有明星,但每个参与者都是自己青春剧场的主角。正如曹禺23岁写下这部经典,少年们也用真诚的演绎证明:经典不老,青春正好。
雷鸣渐息,掌声未止。这场由青春诠释的《雷雨》,不仅是一次学科实践的创新尝试,更在少年心中播下了传承经典的种子。戏剧是时代的镜子,而学子们正以蓬勃之姿,让经典文学在新时代校园焕发永恒生命力。